幼儿园开学了,不少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踏入新的生活,家长是不是既期待又满怀焦虑呢? 记得当年把我家“神兽”送进小班时,那可谓是一场“混战”:一个班20多个小朋友,几乎都哇哇大哭、不能自已。 老师们一人带几个,顾得上这个顾不上那个;家长们都以各种姿势“隐蔽”在窗台和门边,偷偷擦着眼泪怎么也挪不动腿走开;少数几对可以完美避开以上场景的,则是那些之前已经上过小小班的孩子和爸妈们。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入园不仅仅是年龄上要满足要求,还需要他们的社交能力、遇到困难的调控能力、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等都准备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入园是一个挑战,而这个挑战的第一关就是要适应与父母的分开。 在孩子眼中“分开”代表什么? 有的孩子在与主要养育人,比如妈妈分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哭闹等,这些表现称为“分离焦虑”。 这是因为孩子和养育人之间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当经历分离时,就会产生伤心、难过和痛苦的感受。 分离焦虑通常最早在孩子8-10个月左右开始出现,12-24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阶段;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有不同的表现:8-14个月时,不愿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当妈妈上厕所时孩子可能会在门外大哭、拍门,上班时抱大腿不让走;上幼儿园在与爸妈分离时哭闹、不安等。 这些情绪会影响孩子吗? 目前大部分观点认为,孩子出现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也是儿童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适度的分离焦虑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困扰和压力,爸爸妈妈需要理解孩子,不要过于担心,而是耐心的陪伴和引导孩子适应和过渡。 但也有些情况,过度的分离焦虑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扰,比如强烈地拒绝和爸爸妈妈分开,一旦必须要分开则反复出现焦虑、害怕、哭闹,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严重者可能出现拒绝上幼儿园的表现。这则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调整。 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正常吗? 首先要知道,我们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且每位养育人的性格、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父母与孩子分离时的处理方法等等也各有不同,因此每个孩子所产生的分离焦虑也是有差异的。 但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究竟是分离焦虑的程度比较低,还是有分离焦虑但没有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本身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情绪体验较为平和,一直以来在经历和父母分离时都比较顺利,没有太过于明显的焦虑情绪,那我们可以认为孩子的分离焦虑程度比较低,则无需担心。 但如果孩子本身存在分离焦虑,只是不以哭闹、纠缠来表达,这也会误以为孩子不存在分离焦虑情绪。 而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以前没有过的行为:吃手指、啃咬指甲、把头发、容易发脾气、胆小退缩、不愿参加集体生活等,甚至强烈抵抗入园,那实际是孩子以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罢了。 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原因: 孩子是否既往在家中也是不善于、不敢或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因为和父母分离时哭闹而受到过批评、指责或者恐吓以至于不敢表达; 孩子的情绪总是不被理解和回应,所以使用更强烈的表现来引起大人重视。 另外,应对上述问题时,不要只关注于去纠正“不良行为”,更要去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在日常中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直接的反馈,鼓励他进行表达。 例如,当孩子出现啃咬指甲的现象,家长尽量不要老对着孩子说“不要咬指甲”,而是尝试问问孩子“是不是因为什么事情让你紧张了?紧张时候可以跟妈妈讲,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问题”。 如何与孩子“道别”? 知道孩子眼中的分开后,刚入园时,父母该如何与孩子“道别”呢? 其实“道别”也是一个“技术活”,相当于是分离时的一个仪式,正式的道别有助孩子对分离建立一个合适的预期,俗话说“心里有底”。 首先需要不同的接送人在道别时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法,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道别仪式”,比如亲亲脑门、双手击掌、做一套“魔法操”,例如击掌、碰拳等简单组合形成的一套小游戏,结合孩子的喜好进行不同的命名等等。 与孩子进行“道别仪式”后,接送人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快速离开,这时要避免过多地向孩子交代在园的注意事项,也避免过度的纠缠或者难分难舍。 因为如果爸爸妈妈在面对分离时过度的焦虑、反复的交待,孩子是会读到我们情绪的,他们会感受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是让爸爸妈妈充满着焦虑和不安的,孩子自然也就不会放心。 所以此时就算我们内心充满着担心,也要尽量以轻松愉悦的方式道别,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相信和放心。 有时孩子在道别时会要求爸爸妈妈早点来接他,那我们可以告知一个具体的活动而不是告诉孩子几点钟,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妈妈会在你吃完午点以后就来接你。 但要注意的是但凡和孩子有约定就一定要遵守,不要随意更改约定,对孩子来说他会非常重视和我们的约定,如果我们经常破坏约定,那久而久之这种约定可能就不太能起效了。 孩子入园,为什么反而是自己在焦虑? 其实在养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依恋关系也是双向的,而相应的分离焦虑也不仅仅出现在孩子身上,我们自己也会,尤其是长期带养孩子的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时刻在被孩子所需要的,那种感觉是一种价值感的体验。 孩子入园了,意味着他要开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上厕所,遇到困难也要自己面对,这种短暂“不被需要”的落差感也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入园分离,更是一个我们与孩子共同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与孩子的“道别”也是心理联结上的一种道别。于家长而言,孩子即将进入新的阶段,要相信他们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于孩子而言,他们在与单一的居家生活“道别”,走向更社会化的集体生活,是独立和成长的一种标志。 孩子入园了,你做好“道别”的准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