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孩子脾气不好另有隐情,做家长的都应该看看

举报/反馈

最近总有家长在群里抱怨孩子不听话,有说孩子总和自己作对的,也有说孩子只听爸爸话的,更有甚者说孩子动手打自己的。

在我们抱怨孩子之前,请先思考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很多时候,我们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但却意识不到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不良情绪会像病毒一样在我们周围传染。无意识中露出的坏情绪,却已于无形之中转移到了别人身上。对于一个心理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消化起来尚且需要一点时间,更何况是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脾气不好另有隐情,做家长的都应该看看

1、父母的坏情绪影响孩子

前几天吃完晚饭,我和爸爸在小区广场溜达,突然有个小男孩跑过来打了琪琪一下,本以为这只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罢了,没想到那个男孩子见琪琪没还手,直接上来又是一巴掌,嘴里还低估着:“你这没用的东西,干嘛不还手”。

男孩子的行为引起了我和爸爸的重视,琪琪是我们楼下的小女孩,平日里就斯斯文文的,想想也不会和这个男孩子动手。琪琪奶奶有点事走开了,拖我们两照看下,谁想到出了这茬子事情。

小男孩见我脸色不太好看,立马停止了。我问他为什么动手打琪琪,他低头不说话,不一会儿孩子爷爷来了,了解情况后连忙向我们道歉,因为琪琪也没有受伤,我们只是说这孩子要好好管教啊。爷爷叹了一口气说:“哎,他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能管教得了他。”

后来听广场大妈们议论,这孩子爸爸脾气很是火爆,以前动不动就对孩子妈妈动粗,后来孩子妈妈忍受不了了,选择了离婚。前段时间,孩子爸爸因为打架进了监狱,妈妈去南方打工,时不时给孩子寄点衣服和钱。

孩子脾气不好另有隐情,做家长的都应该看看

听了这些话,我理解这个男孩子的行为了,当男孩长期生活在爸爸对妈妈的怒火中,因为不懂得怎么处理,于是又将这种坏情绪发到了琪琪身上。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传染,就像病毒一样,由强者发出,最后落到无辜的弱者身上,而一个家庭里的弱者,往往不就是孩子吗?男孩子的妈妈可以选择逃避,但男孩只能一直被这样的环境困扰。

2、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

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这种坏情绪是由地位高的传给地位低的,由强者传给弱者的,到最后,无处发泄情绪的最弱小的一方成了牺牲品。

有这样一个原版故事:

一个父亲上班的时候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很恼火,就狠狠地踢了一脚身边的猫,猫吓得跑到了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了过来,司机紧急避让,却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如果是放在一个家庭的话,那孩子很有可能是所有坏情绪的接收者。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久而久之,孩子会将这些消极、抑郁或愤怒的情感,进而敌对父母,对不如自己的弱小者同样充满暴力,也就逐渐成为父母眼中的不听话的孩子了。

道理听了千万遍,可惜的是,当我们换成父母的身份时,却往往忍不住会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配偶或者孩子身上。坏情绪在家庭中肆意蔓延,实在算不上一个成年的家长该有的表现。作为一个成年人,控制情绪是最基本的能力。

3、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把坏情绪带回家

试想一下,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面容憔悴的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厨房里正为你精心准备晚餐的老公是什么感受?满心欢喜要给你讲今天在学校发生趣事的孩子怎么想?

进家门前给自己一点时间,把工作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部打包扔在门外,一丝不留。你可以轻轻提醒自己,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在是家庭温馨时刻。

有个朋友告诉她的排解方法:回家路上到商场给自己及家人买几套衣服或者好吃的甜品,对于女人来说,花钱绝对可以使你心情愉悦。

那对于男人呢?你们可以选择进家门前抽根烟,或者约几个朋友喝喝酒。

总之,不管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在走进家门的那一刻,都应该是快乐的。

想发火的时候,心中默念一句话或者转移注意力

最不应该发的脾气就是,当你由于自己心情不好,而孩子又没有犯错时。要知道发脾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将要发脾气,或者哪怕已经说出一句气话时,就赶紧告诉自己先停下来,配合着深呼吸,在心中默念:要控制我自己,等自己冷静下来,再看着眼前那个可爱的、无辜的孩子,也许就真的没那么想发脾气了。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先离开现场,“眼不见心不烦”,出去转一圈,等你再回来的时候,可能早就把之前发生的事给忘了。

做父母就是一场修行,对孩子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路上的坎坎坷坷,修行到位,才可以取得真经,如果自己三心二意,只能惹来妖魔鬼怪,孩子多多少少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上一篇:小儿痰多咳嗽治疗法

下一篇:安抚巾真的有用吗?这些正确的使用方法家长要知道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2016年健康养生日历,不收藏太可

8个月| 鸡肝辅食给宝宝养眼又护

孩子的智力遗传谁更多? 结果你

客厅:宝宝的耍宝圣地

推荐阅读

宝宝听力异常如何察觉?

婴儿湿巾你了解多少?天天用真的安全吗?

3岁以下的宝宝的阅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