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与此同时,陪孩子写作业,也成了我们许多家长的“功课”。 传统的潜意识会告诉我们:“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对孩子负责的你,能不在意这件事吗? 妈妈期望高,可怜的孩子被陪作业 我认识这样一位妈妈,她将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非常紧凑,与此同时,她也将这一套法子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妈妈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吃饭、演奏吉他,做作业等事情。有时候孩子字写得不工整,在一旁陪伴的她会让孩子擦掉重写,如果几次下来还没有达到她的要求,便亲自撕掉这一页要求再重写。 听到这,也许你会说“oh,我的天啦,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如此要求”,但是我们很多家长确实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孩子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养成好的习惯真的就是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吗?聪明的爸妈肯定说不是这样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指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孩子真的需要你所谓的“陪”吗? 前几天,朋友家的孩子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出于羡慕和好奇,我问她每天花多长时间陪孩子做作业?此时,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朋友深夜陪孩子做功课的场景,但是她却告诉我:“我们从来不陪他做作业的,我们更加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分配时间。”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刚入学的时候,圆圆很听话,每天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作业完成了再看电视、吃零食。 没过多久,圆圆一回家就抱起零食看电视,俨然忘记了还有作业这回事。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们并没有催孩子,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看完动画片已经9点半了,圆圆一直用手揉眼睛,很显然,他想睡觉了。突然,他甩下小手,放声哭起来:“妈妈,我的作业忘记写了”。爸爸妈妈不慌不忙地走近,温和地说:“哦,你忘记写作业啦,那你现在想怎么办呢?” 爸爸妈妈很清楚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批评孩子,也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决定。 最后,爸爸妈妈给了圆圆三种选择: 1、如果不想拖到明天,那就只能今晚完成作业; 2、如果感觉很困,那就立即睡觉,明天早点起床; 3、明早到学校直接告诉老师,作业没有写。 圆圆支支吾吾地说:“要是今晚不写好作业,我睡不着”。爸爸妈妈尊重他的选择,留圆圆一人在书房做作业。
故事中的父母,虽然很心疼孩子忍着瞌睡做作业,但是他们不想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他们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征服这些弱点。 对于必须陪的孩子,家长需要把握好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这么自觉,确实有一些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如果没人陪就像凳子上长了钉子一样,不一会儿就忙别的去了。甚至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很显然这孩子已养成了坏习惯。 这些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家长“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 讨债心理不可有 有些家长觉得陪孩子是付出了时间和辛苦的,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没有好处。 作为家长的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我们就给孩子一顿批评,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我们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