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闺蜜突然很焦虑地打电话给我,说她家孩子一个人在客厅,一直不停地自言自语,叫他也不理人。 “看他那么认真的样子,我都不敢打断。” 闺蜜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觉孩子自言自语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玩玩具、吃饭、看绘本等等任何时候,都会自言自语。 “不对,这里应该放红色的积木,不是蓝色的。” “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要把鞋子放放好。” “小兔子生病了,要乖乖吃药才会好哦,张开嘴,啊。” ...... 闺蜜刚开始还觉得挺正常,“孩子嘛,都喜欢玩游戏。”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开始担心了:“孩子这种情况真的正常吗?” 我忙安抚她:“不用担心,这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很正常的表现。” 孩子的思维、好奇心、想象力等等,和大人是不一样的。他总有很多奇思妙想,也会有很多在我们看来很怪异的行为,比如自言自语。 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偶尔会自言自语的,比如我一个人做家务的时候,就经常会自言自语埋怨我老公不帮忙,或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常会自言自语。只是和孩子比起来,我们自言自语的频率没有那么高而已。 而孩子到了 3 岁前后,就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期,他可能一下子就从想说说不好的状态,转变成“小话唠”模式。 他的表达欲望很强烈,但是他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去向别人“说”,或者还羞于跟别人去说,于是就只能自己和自己说。自言自语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最舒服、最好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在学生时代被要求上台发言一样,会紧张,会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但是在私底下,却沟通自如。 而且自言自语是孩子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由于他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还处在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时期,不能像大人一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不出声,只在“内心”进行。他需要通过外部语言的帮助,把自己思考事情的过程说出来,才能更好地去完成一件事。 比如当他自己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听到他自己嘟嘟囔囔地讲一些解决办法。 “想吃饼干,打不开袋子,拿着饼干去找妈妈吧。”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自言自语”都是有目的的。尤其是当他在遇到困难,或者需要进行很多和别人的互动时,这种行为会出现得更频繁。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 5 种: 01解决问题型 “这个玩具放哪里好呢?嗯......放在最上面,是的!我做好了!” 孩子会通过声音来辅助自己思考,从而把遇到的问题具体化,帮助自己去解决。 02自我激励型 “老师说吃饭快快的小朋友是最乖的小朋友了,我要吃饭快快的!” 大多时候,孩子是比较听大人和老师的话的,并会将其视为“准则”,像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他约束自己。 03情绪宣泄型 “我希望奶奶不要走,奶奶每天都送我上学,现在奶奶回老家了,只有我自己来上学了......我不喜欢自己上学”。 当孩子遇到让他伤心难过或者愤怒的事情时,他可能会通过自言自语来宣泄一部分的负面情绪,这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能力的成长。 04模仿表演型 孩子在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往往会跟自己说:“我是你的妈妈,我要照顾你来吃早饭了,吃完早饭你要去幼儿园上学了,要乖乖的哦!” 这一类的自言自语带有角色扮演的成分,有利于他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成熟。 05自娱自乐型 “我要给我的好朋友打电话,喂,你好......” 除了角色扮演之外,孩子还可以在假想游戏中自己跟自己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可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减少孤独感,提升想象力,还可以在该过程中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比如同伴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情绪能力等。 所以,孩子的自言自语,真的不是单纯的玩游戏或者奇怪的行为,这是他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这样的自言自语中,他可以满足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需求。宝宝 6 岁以后,自言自语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那既然孩子已经通过自言自语,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发泄了情绪,还能自娱自乐,那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做什么了,直接任由孩子自己发挥就好了? 并不是这样。 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打断,但是不能直接无视。我们的角色,不是旁观者,而是倾听者和引导者。 比如当听到孩子正在自言自语发泄情绪时,我们可以在等他发泄完之后,问问他:“为什么心情不好呀,能和妈妈说说吗?”给孩子进行情绪上的疏导,帮他排解。 或者当听到孩子正在自言自语进行问题解决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夸他一句:“珍宝真棒!” 因为孩子在自我解决问题和消化情绪等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弱的,在他还不会主动来告诉我们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和探究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原因,去找寻可以帮助他的突破口。比如去了解他为什么心情不好,有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等。 如果发觉孩子一直都只和自己说话,而不和其他人交流,慢慢的,就有可能缺乏和他人的沟通的勇气和能力。这时,我们就要更加注意了。 在尊重孩子自言自语的同时,还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和别人说话的机会,鼓励和帮助他多说,比如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或者也可以去参加一些兴趣班,平时也要多和孩子对话。
总而言之,当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孩子“成长的信号”,也努力去尝试理解他发出的这些信号。好好把握,或许就能成为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