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是说孩子说的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难听、不吉利的话,也无妨碍。
孩子的话,是天然的、纯真的,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话,所以当孩子说了可爱的话,会让人觉得格外可爱。 有些话让人哭笑不得: 女儿要妈妈陪自己到100岁。 妈妈说:“到那时候我就死了”; 女儿:“妈妈不会死的,我100岁,妈妈1000岁”; 妈妈:“不可能,妈妈活不到1000岁,活到1000岁,那成那啥了......” 女儿:“能,我是小王八,妈妈是大王八,外公是老王八,我们都长命百岁!” 还有些话,也让人害怕: 搬新家,24楼,入住前打扫,孩子突然跟爸爸说:“爸爸,那个房间有个叔叔吊在绳子上。” 爸爸吓得头皮发麻,差点退房子。 后来才知道“掉在绳子上的叔叔”是一个外面装空调的大哥。 孩子的这些话,初听着好玩,可是有些话细究又觉得可怕,孩子的话真的是“童言无忌”吗? 其实,在孩子童言无忌的话里面,暴露的问题可不少。 1 有些孩子的话和行为,真的非常伤人。甚至不只是伤人,还有羞辱人的意味。 从孩子的行为里面,恰恰能看出孩子的家教,能看出父母的素质。 海滩边,一个小男孩拿着矿泉水瓶子问一个老人:“你在捡矿泉水瓶子?你要这个矿泉水瓶子吗?” 老人说:“要”。 结果这小男孩竟然抡圆了胳膊把矿泉水瓶子朝海里一扔说:“去捡啊。” 妈妈的反应却是夸奖孩子:“你扔的真远!” 孩子的行为,有时候恰恰暴露出家庭中的教育问题,暴露出孩子的家教。 孩子虽然破坏力惊人,可但凡家里曾经教过孩子尊重别人,这种“羞辱人”的事情是想不出来的。 当孩子做了过分的事情,说了过分的话,年纪就成了孩子的“保护伞”,也成了父母掩盖自己恶劣行为的借口。 一个堂哥刚闯出名堂,在上海买了房,俩孩子也在上海上学,夫妻双方忙,顾不上孩子,就想到了在家没事做的大姨,用了极低的工资“雇佣”了大姨。 结果孩子却跟大姨这样说话: “你是我家的保姆,拿工资的,我让你干嘛就要干嘛,把筷子捡起来给我!” 这些话、这些行为,如果父母不曾跟孩子说过,恐怕凭着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很难做到这种地步。 但是父母会怎么说呢? “小孩子嘛,不懂事,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跟孩子计较什么?” 跟孩子计较什么?其实不是跟孩子计较,是跟父母计较,计较孩子的父母对人的不尊重,计较孩子的父母对别人的侮辱。 孩子的不尊重人,孩子侮辱、欺负别人,跟家里的教育是离不开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能照出父母的模样来。 孩子的“童言无忌”、糟糕行为,父母是要承担责任的。 2 这话有些人会说“童言无忌”,有人会认为是这孩子“坏透了”,其实呢,更多时候是因为孩子不懂。 因为孩子不知道那些词是**,也不知道佛像对某些人的意义。当孩子说“我恨我妈”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恨”,而是不懂得“恨”这个词对父母和对自己的意义。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懂得别人所作所为背后的不得已和付出。 这“没经历过”,既是孩子的“纯真”,也是孩子的“无知”。 对于这种无知,有些东西是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体会才能懂得,就像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喜欢说“你不懂,别管我”、“明明姥姥做的饭很难吃,妈妈为什么喜欢吃?” 可有些东西却需要父母引导和教育的,比如说孩子对人说“你做的饭真难吃”、“你长得真丑”、“奶奶胖的像个球”。 孩子语言伤人,父母反而夸奖,“童言”真的“无忌”?遇到孩子的“无知”,如果父母尴尬的一笑,对人说“童言无忌,别介意”,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中的大大小小的经历,都是塑造孩子的一部分,父母发觉孩子的问题,不要想着敷衍应付,抓紧时间教育才是好的方式。 3 在之前《意林》杂志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小女孩一个人上下学,有一天跟爸爸说:“我看见了鬼,黑色的,看不清楚,看一眼就消失了。” 爸爸专门请假提前下班,在女儿后面默默跟着,结果在第三天的时候,看到一个带黑色包子的中年男人在跟踪女儿,这位爸爸赶忙报了警,把这个跟踪狂抓了。 有时候孩子的话,并不像父母以为的那样,只是“童言无忌”,想象力丰富。 孩子的话,有可能是他遇到了麻烦,在向你求助。 在《奇葩说》中讨论“生二胎该不该经过老大的同意”的时候,傅首尔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当傅首尔跟孩子商量给他生个妹妹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却是“万一(妹妹)跟我一样不争气怎么办?” 孩子话里的意识是“是不是我不够优秀,所以你才想再要一个孩子”。 孩子的一些俏皮话、让父母觉得可爱、很萌的话,常常藏有很深的意思,他用其他方式在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注意到这个小可爱遇到麻烦了。 父母听到孩子的话,如果只看表面意思,去给孩子的话下一个定义:“真可怕”、“好可爱”、“没教养”、“太成熟”,却不去想孩子更深层次的表达,也不去跟孩子好好沟通,有时候错过的就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父母常常想:“我的孩子怎样才能快乐成长”、“我的孩子怎样才能不被同学欺负”、“我的孩子怎样才能避免遇到坏人”......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语出惊人”,遇到问题又偷懒,那么父母的问题问道最后,就变成了“我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我的孩子为什么跟我亲近不起来”...... 于孩子的“童言无忌”,父母要给出孩子反馈,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在意。 4 当孩子说出不合适的话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去看到孩子话里面更深层次的意思呢,如何去让孩子改正呢? 首先,当孩子说了不恰当的话,父母要有所作为 前一段时间逛超市,3岁左右的小男孩不断的用难听的话骂自己的姐姐,妈妈在旁边不理睬,然后姐姐也弱弱的用脏话回怼小男孩。 孩子在一起,学会身边人的说话方式太容易了,所以当孩子说了不恰当的话,父母要及时制止,不要不作为。 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人。 其次,父母要尽量冷静下来,解决问题是最主要的 大家可能在网上发觉过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犯了不大的错误,我们就看不惯、要骂。 比如现在有一群自称“黑化家族”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学校在压迫、朋友背叛自己,所以要“黑化”。 很多人就在骂这群孩子“不知所谓”,但是在我们青春期的时候,不也流行过“非主流”吗? 这是这一代孩子,对抗世界的一种方式,尽管在我们看来不那么对。 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过程之后,不该是绝对的“打”、“骂”、“制止”,而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让孩子找到自身的价值,孩子才会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而不是用“黑化”来武装自己青春期的迷茫。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敏感的,当父母察觉出孩子的不妥,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也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让孩子安心,并且用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引导,这样都是可以的。 “童言无忌,大吉大利”,孩子的话不在意,会让氛围不那么尴尬,会更加和谐。 但是孩子说的话,如果父母回应,可能会获得一份感动,可能会获得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也可能会获得一个接收到孩子求助的机会。 孩子的话没那么重要,可是,对父母来说,孩子的话不重要,还有什么算重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