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存在一个重视人文的时代,自由、和谐、友善、民主……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美好的,我很高兴我的孩子不是出生在50年前。但随着她的的长大,我的忧虑却有增无减,暴力教育、校园欺凌、**犯…… 据统计,媒体曝光的大型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从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事实上,以上数据不过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然而我不能把孩子放在温室里,放在口袋里,我只能从我的教育里绞尽脑汁的去想办法预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沉重的话题,——对身心伤害说不! 校园教育篇 第一、对老师的伤害说“不” 老师对孩子的伤害有两种常见情况,一是误会孩子,二是做法不妥。在这里分别举例说明。 请换位思考: 小智在喝水时,把水弄到地上后离开了,刚好大宝过去喝水,这时老师批评大宝不负责任,要求大宝把水擦掉。大宝委屈地哭了,晚上放学时老师和大宝妈妈反映该问题,妈妈回家后质问大宝为什么逃避错误,大宝一直哭,不说话。 教育要点:父母的信任。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这些事情很难拿捏一个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查清楚,担心孩子说谎,也担心委屈孩子。在这里给家长一个建议: 教育无小事,全面了解事情经过,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孩子的问题时,全部选择信任孩子。给孩子绝对的信任,孩子反而不会辜负家长的信任,相信孩子的本性,不要成为造成孩子说谎的帮凶。 建议: 1、信任孩子,并给孩子心理暗示。 用故事的方法表达道理:不是所有的谎言都会被揭穿,都会承担后果。但是你辜负了别人的信任,会成为你心理的负担。 2、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老师误会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告诉孩子: 因为班里小朋友比较多,老师不能关注每一件事情。但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包括你。如果老师误会这件事情,你要有礼貌地说:“老师,这件事情不是我做的,请您相信我。我也不知道是谁做的。(或者说:可能是XX做的,但我不确定)” 忌说:老师误会了你。(重点是针对“个人”,不是针对事情。这样会破坏孩子对老师的信任。) 3、用角色扮演,故事引导,将上面的方法贯彻并落实。 4、表达对孩子行为的肯定,但不胡乱表扬。如“你敢于为事实说话,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多多在课堂上说话,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用极其轻视的话批评多多,还在放学后当着妈妈的面批评多多。 这种事情在教育界里屡见不新,家长对于这些事情也都能坦然处之,但尊师重道不代表照单全收不能表达想法。 建议: 1、支持孩子表达想法,并告知方法: 如果老师的话让你感到不舒服,你要考虑一下原因,自己是不是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然后可以单独找老师,告诉老师: 我现在知道,这件事我做的不够好,之后我会努力改变的。您说的话让我很难过,请您不要说这样的话。我希望您能喜欢我。” 2、用角色扮演,故事引导。将上面的方法贯彻并落实。 3、表达对孩子行为的肯定,但不胡乱表扬。“你能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敢于和对方沟通,我很为你高兴。” 第二、对同伴的潜在伤害说不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比如抢玩具、抓、挠、打、恶作剧等。对待这样的事,也有两个要点。 (一)、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 由于孩子缺少社会经验,很多事情没有处理方法。 因此,家长可以在孩子被抢玩具后给出方法: 1、如果孩子想拒绝,可以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没有问我不能拿走它。” 2、如果孩子愿意,可以说:“不要抢,我们一起玩吧。” 3、如果孩子想自己玩,可以说:“请你把玩具还给我,我想自己玩。” 4、如果对方执意要抢,则可以说:“如果不还我,我就找大人(老师)去了!” 孩子被打后给出方法: 1、大声地用语言拒绝。“不可以这样对我,打人是不对的!” 2、动作拒绝:握对方手腕或推对方肩膀。可以让爸爸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实际练习,妈妈在旁指导。 3、如果在推开对方之后,对方还动手,就离开现场。 4、如果离开后对方还是追着你,就马上去找大人帮助。 5、如果周围没有大人,这种情况可以还手。但在对方停下伤害你后,你也要停下你的行为。因为“还手”是为了自我保护,停止对方的行为,而非报复。 (二)、不要给孩子贴上“你被欺负了”的标签 在幼儿阶段,很多小朋友在玩游戏或争抢玩具中有打人行为,他们也可能模仿动画片中互相打斗的动作,严格地说并不能算欺负。如果按照成人的判断去随便给孩子贴上这种标签。孩子会自动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弱者,是受欺负的一方,而从产生自卑心理。 家庭教育篇 一切孩子的性格、品格问题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在学校和社会经常受欺负的孩子,他们往往内心抗拒,却不表现出拒绝,缺乏反抗勇气,不敢对于所谓“权威”说不,习惯性对强势力量服从。而这个可怕的习惯很可能就是来自于父母——孩子的生命中最早出现的“权威”。 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别人不能打(骂)我的孩子,但是我可以打(骂)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实上,如果父母随意对待孩子,缺乏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孩子也会随意对待自己,认为有“权威”的人可以这样对我,我不能拒绝,或者拒绝了也不会成功。这样,孩子会从内心深处对于“权威”产生恐惧并服从。 第一、对父母的错误行为说“不” 而父母不能做错误行为有哪些呢? 1、打:带有情绪性的发泄或用打压制。 如:小宝和妈妈顶嘴了,妈妈在极其生气的情况下打了小宝的屁股。 2、轻视:以瞧不起的语言评判 如:妈妈教杨杨一道题好久都不会,妈妈生气的说:你真的笨死了,到底是像谁呀? 3、体罚:罚站,罚坐。 如:小艾上课时故意大喊大叫,回家之后妈妈让小艾自己站好反思。 4、限制自由:关小屋。 例如:萌萌在商场到处跑,回家后爸爸将她关到自己的房间里不许出来。 以上这些做法确实是事出有因,但都是在用家长的权威身份向孩子施压。不允许孩子反抗,一但反抗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或者是压根没有人告诉过孩子,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绝。 建议的解决方法: 1、在孩子的成长中用正确教育方法,必要时让孩子承担事情的相应后果。 2、用了错误的方法之后,一定要主动向孩子道歉,过程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如:“妈妈是看的你做错了,太生气,也是关心你,才打了你的。” 3、给孩子方法。告诉孩子:如果有人用让你不舒服的方式触碰或约束你,你要告知对方“你不可以这样对我,这让我很不舒服。”不管对方是谁,就算是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没有例外,必要时可以向你信任的人求助。 第二、对于长辈们说“不” 这是来自一名育儿老师的亲身案例: 前一阵子过年,团子跟着我们回老家,总是有人捏团子的小脸说:“呀,这孩子真可爱!”也总有亲戚串门:“你会唱歌不,表演个节目吧!”每次看到她都快哭出来的脸,也总有人说:“啊呀,你看还快哭了,不演了啊…哈哈…不演了。”作为妈妈这心里真是“万马奔腾”,但我还是忍了。 我不去说有两个原因:1、是因为我不是那种充满勇气的妈妈,当着长辈们想什么说什么。(除非孩子自行解决失败后向我求助,那我这脸也就豁出去了) 2、是因为我希望孩子可以自己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觉得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帮我解决。 建议: 1、主动和孩子说明: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事情。但如果对方没有恶意,你一定要有礼貌的拒绝。 如:“阿姨,我不喜欢别人捏我的脸,您可以不这样吗?我可以抱抱您” 2、如果你自己尝试没有用,可以再找他人帮忙。 如:“妈妈(爸爸)阿姨让我不舒服,可以帮帮我吗?” 3、故事或图书引导。 可能今天的话题会让很多家长难以把握,担心这样的培养方式会让孩子过于自我,什么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今天分享的案例里都一直在强调: 1、事出有因。 2、有礼貌。 所以不管是对老师还是亲人,我们都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拿回自己的权利,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大声的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