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的便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曾在《真正的修养,与贫富无关》中说过。修养与教养不同,教养注重的是先天的家庭教育,而修养更多的是强调后天的自我完善。 可以这么说,教养可以用来评价一个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而成年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法律上,都已经具备了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在衡量他的行为规范时,用修养更为恰当。 如果把原声家庭当成一块土壤,那么父母的修养就是养料,而孩子的教养则是培育在土壤里的果实。果实长成什么样,与土地有关,但更多的是与提供的养料有关。 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别能力。 所以,这时候便需要周围的成人为他们提前做好遴选,将最优质纯洁的信息灌输过去。因为这些信息,很大可能就会成为他以后三观与人格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品格的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蛮横霸道、自私无理的熊孩子背后,绝对有一群于人苛刻、却对孩子万分宠溺的长辈。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 郑州一位老大爷因为司机未能在十字路口停车,被他赶上后猛砸车门,后来在车门打开后又堵在门口,对着司机破口大骂。 等过了红灯,公交车进站后。老人堵着上车口,不顾后面乘客的劝阻,对司机破口大骂! 后来越骂越凶,甚至还要动手打人,虽然车内的乘客都在埋怨他,而老人还是不依不饶,摆出非常有理的架势,怎么也不肯放过司机。 老人的孙女拉住他,并义正言辞地指责他的过错,可他仍是不依不饶。 女孩子的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爷爷!是你的不对!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了!” 第二句便是小孙女走到司机旁边,对司机说:“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 小姑娘的一句道歉让司机瞬间掉下了眼泪。 看完新闻,除了和司机一样涌出一阵感动外,更从心底腾升起一种侥幸与忧虑。 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无外乎两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而两者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如果小姑娘的父母也如同爷爷一样蛮横无理,奉行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那成长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此感到遗憾与担忧。 无论学校教育多么好,多么努力,但是在负面的家庭教育下,谁又能保证小孩子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端正的是非观? 没有自然就彬彬有礼的乖宝宝,更没有天生就胡作非为的熊孩子。 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你孩子的人格塑造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你的现在,很可能就是你孩子的未来。 如果说身材长相是人类的第一基因,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与修养就是人的第二基因。 你不能给自己孩子较好的外在条件,那也可以教会他最优雅得体的为人处事方式;如果你已经给了孩子一副好的皮囊,那为什么不继续锦上添花,给他表里如一的素质与教养。 同样,如果说金钱物资是父母给予子女的一种财富,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与教养就是父母赋予孩子的另一种财富,而且尤为重要。 无论你是富可敌国,还是贫穷到一无所有,都不妨碍你对自身素质与修养的严格要求,因为这是你能给予孩子的所有东西里,最低成本、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有修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物质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来源: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