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图中,妈妈明明看到儿子踢球打破了相框,可他却不承认。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眼熟?书明明是孩子撕坏的,可他一口咬定不是他?明明是孩子打了别的小孩,他却不承认?明明是孩子把笔筒碰到在地,然后熟视无睹地走开了,可他就是不承认…… 孩子明明做错事儿了,可就是不承认?孩子到了逆反期,父母们几乎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然而,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我们希望纠正孩子的错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敢于承担的人。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候,和孩子讲道理,口水都干了,他也不一定听得进去。用惩罚的方法吧,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他们却通常并不是真的明白错在哪儿,只是害怕被惩罚而已。还有的孩子可能会为了不被抓到而变得狡猾,甚至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或怪罪他人,因为无论父母多么有理有据,他们仍然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以及如何防止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呢?今天,我们就借用《图解儿童逆反心理》中的图文,来聊聊这个问题。 掌握纠错四步法,孩子更乐意知道正确的做法 其实,如果我们能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孩子便会更容易认错——在不需要担心受罚的情况下,孩子会更乐意纠正错误、吸取教训。渐渐地,孩子便学会了更成熟地对待自己或他人的错误。 纠错四步法,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展开的。需要提醒的是,纠正孩子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在双方情绪都稳定时。 父母先向孩子承认错误 孩子的问题一样都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父母多多少少都有责任。只是有时候,孩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然而,即使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多,我们也最好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当孩子看到我们主动认错,他们就会明白,犯错其实没什么,承担错误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样,孩子就更容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每次最好只处理一个错误,因为如果不断牵扯出更多的错误,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我们来看一下上图中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这时,如果孩子给了妈妈一个正面的回答,她就需要用大量的描述性歌颂认可孩子。如果此时不歌颂孩子,他以后会更难承认错误。 TIPS:描述性歌颂 描述性歌颂不同于评价性歌颂,它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言语描述你欣赏孩子的哪一点。要想使用这项技巧,我们需要积极发觉孩子优秀的一面,即使他们不能尽善尽美,我们也要把事实描述出来。 如果我们说的是事实,孩子会很难去反驳和争论,甚至会非常同意我们说的话。而且听到描述性歌颂,多数孩子都会感到被激励,从而乐意去做更多类似的事情。 孩子也可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坚持说自己什么都没做。这时,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不相信他的话。比如说:“我知道你在房间踢足球,我也知道你不是真心想打破东西的。我希望你想好之后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即使我知道了真相,也不会生你的气。” 过一会儿,我们可以再问孩子:“你现在准备好告诉我真相了吗?我会因你而骄傲的。” 不过,也有些孩子嘴硬。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不会承认错误。不过也没关系,至少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让他学会认错,并知道犯错后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弥补错误并真诚道歉 弥补错误会减轻人的怒气与内疚感。这个步骤,也是进一步引导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 图中的男孩也许得为打破的东西负责,或许他会跟妈妈一起去附近的商店看看更换相框玻璃的费用,明白自己至少应该支付一部分费用。如果男孩钱不够,他可以在家帮忙做些家务来作为补偿。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我们的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所以此时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毕竟,承担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后果对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果有人因为孩子的言行而受到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孩子同样需要道歉,同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弥补受害者。如果作为家长的你犯错了,你也同样要道歉,这样才会给孩子做出表率。 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弥补过失之后,我们还需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并避免以后再犯这类错误。 图中,妈妈表扬了孩子的建议,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如果孩子的建议不合理,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想法。为了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提出建议而不是惩罚孩子。当然,妈妈也可以乘机制定一条关于踢球的新规矩,并将它写下来贴在墙上。 既往不咎 只要按照上面的步骤,恰当地处理了一个错误,我们就可以把它跑到脑后了。换句话说,就是既往不咎。如果我们反复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甚至伤害孩子的自尊。 如果真的不是孩子的错,一定要及时向孩子道歉 在这里,我想要提醒亲们。有时候,我们笃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孩子矢口否认,可能是因为真的不是他的错。 想起一个朋友说过的他家孩子的故事。 一天,孩子在卫生间做实验,他将洗手液、颜料等放入装满水的牛奶瓶子里,想看看会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实验结束后,姥爷进去洗手,出来就说,肯定是熊孩子在洗手的香皂上放了什么,想早上白了一层,导致手抹上香皂,越洗越油,根本洗不干净。 我问孩子,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碰到香皂?他说没有。可是当时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他就是最可能的“始作俑者”。所有的大人都认为是孩子干的。那怎么办?我说,我相信孩子没有碰香皂,应该有其他原因。 后来,我们无意中发觉,放在浴室柜上面的米醋袋子破了个洞,一点一点往下滴,刚好滴在香皂上,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酸性的醋和碱性的香皂发生了化学反应。还好没有一口咬定,冤枉孩子。后来,其他家人也都跟孩子道了歉。 所以,在给孩子纠错之前,一定要多方证实事情的真相,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千万不要臆断。如果孩子因此被冤枉了,那么他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大。 正如我们说过的,我们不要轻易怀疑孩子撒谎。孩子说谎,大多是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且孩子7岁前说的话,千万不要贴上撒谎的标签。否则,问题会难解决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