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张“相亲价目表”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价目表”被各大公园相亲角的大爷大妈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权威性无可撼动。
相亲价目表:提前打响“婚姻阶层保卫战” 两性关系是永远的话题热点,这么**裸地将婚姻的“价码”标出来并公诸于世、公开叫卖,难怪网上一下子炸了锅,嘲讽排山倒海地涌过来。 但是,这一幕一点也不奇怪。有资格进入相亲角的,大多出身中产家庭,而阶层下滑则始终是横亘在中产心头的一个痛点。 婚姻是人一生最重大的变数之一,也是影响一个家庭的大事,“高攀”的婚姻可以让一个家庭轻松进入上升渠道,“低就”的婚姻则很可能将一个家庭拉入阶层下滑的不归路。所以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当事人(家庭)怎能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严阵以待呢?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去年年初轰动一时的“上海女孩逃饭”事件,一个上海中产家庭出身的女孩,跟着江西男友回老家,看到男友老家摆出的一桌简陋的饭后,整个人都“崩溃了”,向网友求助“我该怎么办”。 虽然这个故事后来被查明是营销炒作,但网友的反应却是真实的。网上前所未有地一致鼓励女孩赶紧逃,赶紧跟男友分手,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更有夸张的媒体称“这不是逃饭,是逃命”! 可见在很多人眼中,贫穷之于婚姻是多么恶劣的事情。 在嘲笑“婚姻价目表”的同时,别忘了这些参与讨论的网友,并不是那些相亲角的老年人,而是婚姻市场上年轻的当事人,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社交生活中从来不会说什么“价目表”,在择偶的过程中也绝不会说“我的条件是年收入xx万以上”,但在他们的心里却有。 他们在用类似但姿态略微好看一点的方式对抗着阶层下滑,想方设法地锚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可是,这种紧张甚至恐慌的心理又来自哪里?不是说中产是社会的稳定因素吗?
这可能要从“中产”本身说起。按照国际通行的算法,实际收入在社会中间收入的75%到125%区间的人,算是中产。而世界银行出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调查了发展中国家超过七百个家庭的收入,发现新增的中产阶层,其实主要是处于中产阶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就是社会中间收入的75%的那部分人。 经过了多年的贫穷和忍耐以后,这部分人好不容易爬到了稍微舒适一点的“中产”位置,也会倍加珍惜。 可是,面对转型的社会,很多人既缺乏办法保证自己的收入不断增长,也没有很好的方式来保持既有财产不断增值。这部分位于“中产”底部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随时可能掉到底层;而底层的人也随时可能上升甚至挤走他们的位置。 所以,在婚姻这件可以自己控制的人生大事上,很多人的选择功利到了极点,恨不得“万无一失”,保证自己绝不会在这一步摔倒而万劫不复。房子、户口、年收入......就是这种保证的物质支撑。 但越是想要“万无一失”,越是说明内心的恐慌。相亲价目表,就是以一场提前打响的阶层保卫战,用一桩货真价实的婚姻巩固阶层地位的堡垒。 更何况,没有任何人能保证任何事情万无一失,而感情恰恰是人类生活中变数最多、最无法推理计算的事,要不然,为什么那些跨阶层相爱的故事,一直被我们当成佳话代代相传?即使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女孩,到了真的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时候,恐怕也会后悔莫及。 一般来说,社会越发达、个人越解放,就越能遵从自己的感情来选择婚姻;社会越落后,个人的束缚越多,婚姻也就受到越多的限制。所以,婚姻虽然不可能不受到金钱、社会地位等的影响,但毕竟现在已经不再是赤贫年代了,何必拿自己的一生幸福做代价,去换一个所谓的阶层锚定?--更何况也未必能锚定。 最重要的是,只要永远别让功利的算计淹没了自己爱的能力,就可以不用害怕任何“婚姻价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