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因不堪导师的常年压榨,在与导师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最终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令外界痛惜和深思。那么,同济学生坠楼身亡原因及经过,原来真相竟是这样! 同济学生坠楼身亡 2018年12月13号,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坠楼身亡。 2019年1月4日,微博用户“烫烫大卷”以家属身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陆经纬从2015年7月开始,每年365天几乎无休止地、无偿地为其导师陆琰君工作,且大部分工作与专业没有关系,而仅仅是为了导师自己的名利,期间陆经纬等了严重的颈椎病,并休克两次。但导师继续对其施压。 文中称,导师要求陆经纬写两篇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论文,并威胁称若不完成论文,则不让他毕业。 文中还称,陆经纬已经去世20多天了,但导师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回国,回避责任,连道歉都没有。 文末附《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导陆琰君招募准备保研的本科生》的招募公告。 全文如下: 针对《关于医学院陆经纬事件的情况说明》的回复及对社会的呼吁 据所发文章描述,2018年12月13日中午,陆经纬在其导师陆琰君的实验室内,通过微信客户端与客居芬兰的导师陆琰君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陆经纬表示,希望可以于2019年6月份硕士能顺利毕业,并提出放弃手头上陆琰君交给他正在撰写的2篇论文。然而,该要求遭到了陆琰君的拒绝,同时,陆琰君表示,如果陆经纬不能完成这两篇论文或是这两篇论文不能被发表的话,她不会让陆经纬顺利毕业。 随后,陆经纬从位于5楼研究室中一跃而下,并留言导师“我去跳楼了”。该文章称,在陆经纬此前的研究生生涯中,陆经纬一直处于被导师压榨的状态,“几乎每年365天,没有节假日,并无休止、无偿地为导师陆琰君工作。” 同时,该文章称,在对待陆经纬跳楼一事上,同济大学医学院方面态度冷漠,“领导、老师不在现场”,“110没人打”,“一直让学生躺了很久直到家长来到现场”。 知情人士:与事实有出入 1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同济大学一名知情此事的人士。 这位要求匿名的人士表示,医学院学生跳楼一事,他也有耳闻,但学校尚未就此事正式通报,“网上的那篇文章我也看了,但与我所知道的,有些出入。我听到的,是当时医学院方面反应很快,学生在12点58分左右跳楼,10分钟左右就已经有老师来到了现场,并且是医学院的领导,那时候110与120都已经在了,所以文章里面,110没人打,领导、老师不在现场,等说法应该是有问题的。”同时,这名老师表示,就他所知,同济大学医学院已经与远在芬兰的陆琰君取得了联系,并要求对方回国,“陆琰君说自己生病了无法回国,这边也准备派老师前往协助她。” 同济大学 导师“压榨”说仍在调查 对于该教师的说法,封面新闻记者曾试图向同济大学官方进行核实,但目前尚未联系到同济校方,而截至记者发稿,同济大学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也尚未就此事进行通报。 而在稍早些时候,同济校方曾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关于学生跳楼是否与导师“压榨”有关,目前仍在调查,“陆同的导师陆琰君确实还在国外,学校已经劝其立即回国,同时在考虑派人前往国外开展调查。” 同学采访 刻苦学习 内向老实 陆同学的一位同班同学小秋(化名)对北青报记者介绍,平时陆同学学习很刻苦,性格上稍微有些内向,得知事情发生后同学们感到非常痛心。但对于陆同学坠楼原因,小秋说因为和他不在同一个实验室,所以并不是特别了解,受到导师的压力或许是家属根据陆同学的微信聊天记录推测来的,具体原因还得等调查结果。另一名学生小亚(化名)对北青报记者介绍,他在研一时跟陆同学上过一节课而且在同一个小组,印象里小组讨论时陆同学到的最早,平时他讲话不多,但是做事情很认真,很老实。在得知他突然坠楼后,小欧觉得非常惋惜,“不能让年轻的生命白白逝去,但过多的揣测也会让这件事变味。” 事件真相背后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那么导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还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仍然存在模糊之处。在这种界定不是很清晰的权责关系下,就很难防止导师权力的滥用。 “导师制”也越来越遭到众人的诟病。纵观近几年高校学子中尤其是研究生群体中发生的极端案例,我们发现,有不少是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所致。 包括一直屡禁不止的高校性骚扰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个原因所致! 也难怪有不少人直呼“在导师面前,国内的研究生太弱势了!”在我国,研究生导师还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叫“老板”。这个称呼很形象地概括了目前的情况。当下的研究生导师可谓某种程度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学生最终能否顺利毕业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导师手中。科研工作的相对较窄,换导师意味着之前的积累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不一定能换成,需要让新导师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即使碰到不满意的导师,研究生大多选择能忍就忍。实在无法忍受了,只能采取极端的手段爆发,悲剧就这样酿成了。 当下,研究生普遍要参与导师申请的项目。一些导师会给学生少量的劳务费,也有一部分导师“以师徒之名,行剥削之实”,给的费用与学生的付出明显不成比例,甚至分文不给,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使用。 曾经有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该系的一名导师长年让自己的研究生免费给自己干活。该校的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是两年制,但这名导师的学生基本都要三年毕业,因为这名导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给他干活拖延学生毕业时间。 这起事件主人公陆经纬家人对外称:陆经纬的生活起居都被陆琰君约束着,陆经纬没时间用餐只能叫往外卖到实验室,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陆经纬都要工作。曾两次因辛苦而大脑缺氧导致休克。虽然家属说的情况有待核实,但是,当下研究生超长时间加班已经成为了业内公认的事实。之前有媒体报道,有的导师在实验室安装了打卡机,要求研究生每天上下班必须打卡。一名研究生将其所在实验室工作时间称为“7-11”模式--即每天工作11小时,每周工作7天,春节和暑假也只能休息一周。 那么国外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有的网友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对比:“今年是我在美国读博士的第三年,过去的五个学期里,我给三个不同的教授做过研究助理。每个学年开始,学院都会跟我们签订相应的合同,每周二十个小时的工作量。在国外读研究生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导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很明确,边界很明确。在我服务的这三个教授中,没有一个教授让我做过学术之余的工作。”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亟待改革的时候了。 建议从以下这4方面着手:1、成立第三方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导师的监督管理,定期考核奖惩,防止导师滥用权力。2、建议导师和学生拥有双向选择权,学生应该拥有要求换导师的权利。3、建立研究生申诉机制,可以接受来自学生的合理化反馈,允许学生对导师在师德和学术方面产生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申诉。4、建议从学术到行政权力上进行区分,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学生的毕业生权在学院,学生只要达到毕业要求,就可以直接向学院申请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