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莫名的各种恐惧感,坦白说,实际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有一位妈妈看完文章留言问我: 我家孩子有点胆小,那天看到风吹窗帘都直说‘怕怕’。。。当时还是大白天!我就不明白了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有什么可怕的?怎么孩子会有那么多害怕?! 我们也许会有类似的想法吧。有时候孩子的恐惧来得莫名其妙,明明一点都不可怕,而在实际中可能又因为不理解孩子的“怕”,或者随意安慰“没事没事”,或者急着否定告诉他“别怕”。 但其实,如果了解了孩子恐惧的真相和改善方法,你会懂得孩子会恐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去真正地表达接纳和理解。 当孩子恐惧时,我们的态度(是否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恐惧)和面对恐惧的方式,就是一场亲身示范课。 孩子为什么有各种害怕 人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尤其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还没有发展起心理表征能力,他们要通过感官的感知觉、手的操作认识事物,因此对事物的了解难免流于表面,较难发现事物背后运作的规律和逻辑。 这种对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会引发孩子的警惕,如果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让孩子感觉到了威胁,就会产生恐惧,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调控自己的恐惧。 ◇ 社会情感的自保机制 比如我们孩子的分离焦虑也是这种心理恐惧的折射表现之一,是孩子出于本能的“自保机制”。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有可能会离开,但是又不确定这种离开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所以就会产生很大的焦虑和不安。 但其实这段分离焦虑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一部分,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 弱小的孩子正是靠着这种本能的恐惧反应来规避许多可能的危险,同时也能及时向外界求援。 ◇ 认知水平有限带来的恐惧 比如有一阵子,我发现弟弟Eric如厕之后,不大愿意自己来按冲水,表情也有点怕怕的。他以前都是好好的,对此并没有特别恐惧啊。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看旋转下去的水涡,觉得很像黑洞。其实是那阵子他开始了解太空知识,小家伙在担心“厕所黑洞会不会把小朋友吸走呢”。 你看,虽然孩子开始自己“解读”,但认知水平总归是有限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帮助孩子补齐认知缺口。 后来,我跟弟弟细细讲了什么是黑洞,还和孩子们一起看了些相关的小视频。弟弟明白了黑洞是存在于太空的天体,跟厕所的漩涡没关系,所以后来,他不仅不害怕了,还喜欢上了漩涡。 ◇ 情绪敏感所引发的恐惧 朋友家的孩子有一阵子很害怕夜晚的光影。 他会跟大人说,“红色的好像眼睛啊,那一条红色一条黑色好像条纹的是什么……”在大人眼里,或许只是斑斓璀璨的灯光,但孩子却满眼全是光怪陆离的“怪物”,怕得不行。 丰富的联想能力除了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苦恼,一些本来很平常的小事物,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演变出可怕的模样,因此常常会受到恐惧的困扰。 ◇ 外界加给孩子的恐惧 有次带孩子去小区里逛,一个两岁多的小妹妹走路走得很慢,我就听着爷爷在前边大声地喊着:“你再不走快一点,小狗就把你叼走啦!” 小妹妹听完赶紧快速跟上去,爷爷很满意地继续补充着说,“真乖,走路快的孩子小狗才不会叼走你。” 其实当时我听完是皱眉头的,这其实是一种“吓唬”,这种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治住”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认为小狗一定会伤害自己,或者认为爷爷会丢下自己,这些都是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增大孩子的恐惧心理。 当孩子说“我怕”时,怎么回应? 当孩子说“我怕”时,大人最常做出的反应是什么呢? “别怕!” “这有什么可怕的啊?” “怕什么怕啊!别那么胆小。” “勇敢点。” 当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恐惧,如果我们用“否定恐惧”的方法安抚,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无效循环当中了。 就像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而是一种理解,这“理解”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 在恐惧的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表达理解。我们可以合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自己那个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吓得瑟瑟发抖的童年,那个时候面对着这些强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种多么正常的反应! 所以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抱住孩子,轻轻抚摸他的脊背说:“嗯,宝宝觉得那个XX很可怕对吗?是的,它看起来像XX,真的有点吓人呢。” 帮孩子把无形恐惧“具象化” 如何化解孩子呢恐惧呢? 读绘本是不错的办法。绘本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工具,帮助宝宝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为熟悉的“已知”,绘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也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另一种办法——将恐惧具象化。 具象化有什么好处?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一个事物到底是怕什么,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 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很难进行对抽象概念的判断推理,必须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依托。 这就需要我们在帮助他表达恐惧、克服恐惧时,要具体化、现实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导他通过亲身体验去破除恐惧。 具体的怎么帮助孩子将恐惧“具象化”,我分享下面三种方式给大家参考下: ◇ 可以拆解恐惧对象成日常熟悉事物 有阵子晚上关灯睡觉时,孩子曾因为怕黑,嘴里一直喊着“怕怕怕”,不让关灯。那时候,Eric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想法,觉得黑黑地方会有小怪兽出来。 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玩“给怪物穿衣服”的游戏: · 小怪物长什么样子?有眼睛吗?几只啊?鼻子长什么样子?嘴巴呢? · 给穿个什么颜色的上衣呢?裤子呢?小怪物要不要穿鞋子啊? · 可不可以给它戴个帽子呢?什么样的帽子啊?圆边的还是高高的还是有帽檐的? · 要不要给它穿个斗篷?对啊,对啊就是那种黑黑长长的…… 和孩子一起去给恐惧的东西造型的过程中,将无形(黑暗、怪兽)落实到具体(眼睛鼻子嘴巴衣服帽子等),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 关键是在这样的过程,我们还可以逐渐放慢语调。不仅帮助孩子舒缓情绪,最初怕黑的紧绷心情,还可以因为这个过程,让孩子身体也渐渐放松下来,兼具催眠的效果。 ◇ 可以把恐惧画出来 涂涂画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孩子破除恐惧。前文留言里的妈妈,我给她介绍了具象化的办法后,她和孩子一起做了一本叫《窗帘怪》的“书”。 虽然操作起来简单粗暴的,就是用剪刀剪出一些形状,贴在纸上;但是特别有效。孩子自己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恐惧,具体成了躲在窗帘后面的大大嘴巴怪兽。 孩子妈妈后来反馈给我说,“孩子特别喜欢自己拿着书念叨,‘窗帘后面有什么?’‘哦,原来是窗帘怪啊。’原来很害怕很恐惧的东西,现在对他来说,是很好玩的……” 她跟我说,孩子现在看到窗帘动已经不再说害怕了。 ◇ 可以给恐惧对象找个“克星” 比如今年夏初,天气刚热起来时,弟弟抗拒穿短袖,询问了多次才知道,原来他害怕穿短袖在幼儿园被蚊子咬。 我家弟弟是蚊虫过敏体质,所以全身已经是“伤痕累累”了,现在看到蚊子都有点条件反射,害怕。 所以那段时间,为了帮助他缓解害怕,在出门前给他擦驱蚊液的时候,我都会跟 Eric 玩一个“驱蚊超人”的游戏。 我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驱蚊超人’在守护着他,即使被蚊子咬了,还有‘不痒痒超人’来保护他,我把超人专用的工具都放在你的书包里(其实就是驱蚊和止痒的药膏),一起保护你。”这个想象的过程都成功帮他化解了恐惧。 需要注意的是,“具象化”的办法适合在时过境迁,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再循序渐进。 在孩子恐惧心理“发作”的当下,我们最好不要硬碰硬,应该平静地把他带离“恐怖现场”。 如果在孩子特别害怕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大脑中情绪警铃大作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去鼓起勇气去直面恐惧,其实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化解恐惧,不能一蹴而就 化解孩子的恐惧,前提就是我们接纳孩子的任何“恐惧”,这个方法并不容易。我家两个孩子害怕过吃东西的小玩具车,害怕过黑暗,害怕过外面的闪电……有很多的害怕和恐惧,我们不一定明白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理解和接受。 这也是我们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过程,我们愿意相信孩子的合理性,并且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和打气。 坦白说,实际操作中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也常常会有百般“诱导”都不成功,或者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来的情况。 所以也要给自己准备足够的耐心,给宝宝充分的时间,他也会通过假想游戏、复述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气。 我们要留心,当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励。比如,“这次你已经敢自己摸动力沙了”、“谢谢你帮我拿这个小铲子来挖”等等。 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他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让它足够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