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学会这个本事,你的娃才是真正不好“惹”

举报/反馈

学会这个本事,你的娃才是真正不好“惹”
最近,一位5岁的孩子给我上了一堂课。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放学回家晚饭时,男孩无意间说起,XXX在做集体游戏的时候,总是喜欢插队在他前面。

他妈妈第一反应,你和老师说了吗?男孩摇摇头说,没说呀。

他妈妈立马有点“急”了,用她原话说,当时脑海里闪现出了自己曾经学过的,如何引导孩子捍卫自己利益的方法。

一个劲地追问,为什么不和老师说啊?妈妈和你说过的呀,遇到小朋友欺负你,你在学校要和老师说。

没想到小男孩特别淡定地说,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告诉老师的呀,老师那时候也很忙的,而且我自己也能处理好的。

他妈妈和我说,当时真的一愣,完全没想到孩子说的这个角度。

我听完这个故事,也是深深觉得,这个小男孩不得了,这才是真正的“不好惹”啊,也提醒我育儿盲区了。

相信,每个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后,都会说过一句话,遇到什么事情了,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啊。

当然需要教会孩子捍卫自己的利益,这也是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但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提醒了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强调“告状”。

这个小男孩是“个例”,很有可能大部分情况下,就会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就是,事无巨细都告状,当成了“人民警察”,老师都会“烦”,让他管好自己的事。

另外一种呢,慢慢陷入“受害者心理”,明明可以自己解决的,结果啥都是哭戚戚地找老师。

因此,当我们说,“告诉老师”时,还需要多说几句。

什么时候要“告状”?

一般来说,当我们和孩子说,遇到事情要和老师说时,孩子已经可以和我们沟通了。

别只是灌输给孩子,第一时间告诉老师,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什么时候要和老师说。

孩子在学校的突发情况肯定很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例子,但可以从这么几大类入手。

谈论情绪 -- 当你害怕、紧张、特别委屈(可以自行补充)时,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谈论前提 -- 没有那些情绪时,如果有一些事情发生了,你可以自己先动脑筋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就可以求助老师。

谈论时机 -- 有一些事情非常着急需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有一些事情没有那么着急,可以等到下课或者午休的时候再和老师说。

当然,毕竟还是学龄前的孩子,我们和他们聊的时候,可以多引入场景、多举例子。

比如,你同桌上课挠你,第一次挠完,你就表达了不可以这样做,而且你还把椅子往另外一侧挪了一下。这就是你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要自己解决。

但是后来,你同桌还是反复反复敲你胳膊,玩你文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即使你行动了,也没改善。

这就说明,你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了,那么就要求助。这时,你表达的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这些讨论就把孩子的思路打开了,他再次遇到事情时,自己就有了判断,做出选择,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告诉老师。

而对于本身性格敏感慢热的孩子,也会避免陷入“受害者”心理。

这才是真正打造“不好惹”体质的核心。

告状、告诉和其他

这里也要谈一个关于“告状”的衍生物,那就是孩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汇报老师。

这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很常见:

老师,明明没有带剪刀;老师,小红画画画出格子了;老师,琪琪在说话。

这是非常典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进入社会后,开始在找自己的社交位置。

而有一部分孩子是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社交位置里关键人物和关键规则,他们会利用这点为自己“谋利”。

我们最需要避免的情况之一,就是孩子当着或者背着同学的面去说他的不好,而且在说这件事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想帮他。

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什么时候要“告状”后,可以再和他们区分一下不同的告状动机,并且给予更加差异化的命名。

同样的可以用举例子帮助孩子理解。

1、寻求关注,得到认可

大家都在剪纸,你和老师说,“明明没带剪刀”。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帮助明明,那么是不是可以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

是啊,你完全可以和明明轮流用你的剪刀。

你想要老师表扬你,你当然可以把你帮助明明的事情告诉老师。但想一想,这件事紧急吗?什么时候告诉比较合适呢?

大家要明白,希望得到老师关注,这是很正常的需求,不需要打压。但我们要帮助孩子区分,告状和告诉。

2、转移注意,躲避责任

今天你上课讲话了,老师批评你的时候,你和老师说,“西西早上没交作业“。老师在谈你的问题,你为什么提了西西呢?

妈妈觉得你这是为了转移注意力,的确你说的西西的情况是事实。但我们先要顾好自己的问题。

妈妈一直和你说过的,做错事情不怕,最怕的是躲避责任。

大部分情况下,我不会等小D解释她为什么提别人,因为大概率就容易形成狡辩模式。

这时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观点心平气和地说出来,让孩子明确知道我们的态度。

这样就能杜绝她接下来为了躲避责任而进行的“告状”行为。

目标和手段

回到开头的故事,我和这位小男孩的妈妈也分享了我上面所写的思路。

他妈妈和我说,确实,虽然总是强调“遇到事情要和老师说”,但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和他讨论,这件事他能自己解决吗?

我当时就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孩子可以有这样的回应。

我们在学习育儿时,一定要学会区分“目标”和“手段”。

比如今天谈的,“告诉老师”就不该是目标,只不过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当我们越能清楚区分这两点时,我们越能明白,有些方法不能“懒”,觉得告诉孩子一句话就好了;也不能只是机械灌输,觉得只要孩子记住就好了。

所以,最后分享一个我经常使用的小技巧,就是自我追问。

为什么要让孩子有事告诉老师呢?

为了保护自己。

为什么保护自己,就是要告诉老师呢?

那如果不告诉老师,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护自己呢?

所以这个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孩子什么技巧呢?

这个是根据5W提问法的演变 ,就是可以追问5个为什么。

你看我在上面的例子里,问了第二个为什么后,自己就衍生了很多其他问题,最终就帮助我真正找到了想要提高孩子能力的靶心。

尽管这是我之前的育儿盲区,是这位5岁男孩的故事提醒了我。

写下来却发现,这些“解题思路”还是和之前我分享的大部分育儿方法都是类似的。

可见,学习底层逻辑,搭建自己的解题思路,哪怕遇到盲区,也能很快拾遗补缺,就不容易慌乱的。

也希望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你们有帮助。

我始终觉得,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永远比学会方法、知道答案,重要得多。

上一篇:才一两岁的娃,怎么就满嘴“不不不”了呢?这三招大家试试看

下一篇:粘人到妈妈上厕所都得抱着,这是宠坏了么?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早餐仅10分钟就能上桌,还能这么

怎样疏导孩子心理压力 如此有效

坑害孩子的一句话

肠绞痛是什么症状?应该怎么缓解

推荐阅读

想要宝宝聪明,记住认知能力开发的三要素

蒙氏肃静游戏有哪些 搞定闹腾孩子就靠它们啦

小学报名需要哪些证件 2018小学入学报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