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不少大人对小朋友说:“黑天了,你怕什么?你怎么这样胆小,这小事有什么好怕的?”、“天黑就不敢回房间睡觉,自己睡觉的地方惧怕什么?”。或许我们本意是想指出这些东西或环境并不可怕,鼓励孩子不用胆怯,但对孩子来说是感到被指责、否定和嘲笑,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令他对胆怯的事情更缺乏克服的勇气。父母当然希望孩子能多探索新事物,勇于尝试和挑战,建立自信,但面对容易胆怯的孩子,可以怎样帮助他克服惧怕? 给予孩子正面认可“作为小孩子是可以害怕的” 其实,惧怕、惊、恐惧是天生、自然的本能,当人看见或感到危险、自我防卫的情绪反应就会产生,帮助我们作出适当的行为,保护生命和安全;如看到着火了,会惊、会大叫,要逃离现场。“惧怕”和“惊”并没有对与不对,好与不好,重要是正面还是负面。 孩子对某些东西或环境特别害怕,例如怕黑或昆虫,父母第一步是要接纳孩子惧怕、胆怯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容许孩子也可以害怕,这是自然和正常的,不是懦弱、无用的表现;大人都有胆怯害怕的时候。更别说一个孩子,他们本身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同时也是逐步认识接受事物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作为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去感知周围事物。当孩子感到被明白、被接纳和有安全感,才能讲出背后的原由,找出应对的方法,惧怕才会减少。孩子惊就是惊、惧怕就是惧怕,不是说道理就能化解,例如虽然没有被狗咬过,但见到狗就好害怕。这个就是人的本能,孩子感觉有东西会冲向他后者爬向他,他就会惊恐惧怕。这是需要时间让孩子理解害怕的原因,学习新的方法降低他惧怕感。 陪伴孩子同行、减低恐惧感,了解原因 父母常陷入这样怪圈,“越逃避、越胆怯、越害怕,硬是要孩子面对害怕的东西,来训练孩子的勇气”,这对孩子是一种惩罚,不是帮助,更会令孩子抑压内心的害怕,无法疏解。 当孩子表现特别恐惧时,父母应即时就近将孩子抱紧、拖着他的手或拍拍肩膀,让他知道有人陪伴他,并耐心聆听,让孩子讲出他内心恐惧的原因,引导孩子应对的方法,减低恐惧感。例如10岁的儿子特别怕黑,天黑他就不敢独自回房间睡觉,走近房门开灯也不敢。 父母可先陪他一起走近房门开灯,耐心听听他的恐惧,孩子想像有鬼怪藏在睡房的衣柜窗帘后,父母从孩子的故事或角度,帮助他找出方法减低恐惧感,如可以拿着电筒或玩具充气大搥去开灯,加强安全感;也可以找父母陪他,给他实质上和情感上的支持,直至他的恐惧感减低,有信心独自去面对。 放手孩子去尝试、容许适当的“冒险”,建立自信心 父母多给孩子机会自主处理自己的事,如自己吃饭、洗梳、穿衣、整理书包和做功课等,可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掌控的能力,建立自信面对生活中的疑难。父母太多保护,事事为孩子安排周全,反而令孩子变得脆弱,缺少自我打理事物的能力和经验,最重要会导致缺乏自信,容易胆怯。 在日常带孩子出行或者旅游的时候,可以适当鼓励孩子跑上小斜坡、跳过小河流、尝试在攀爬再爬高一点、从高的滑梯滑下,秋千荡得高一些。在安全环境下,孩子这些跑跑跳跳的“冒险”行为,可挑战自己,锻炼勇气和自信,不会有很大伤害,父母不需太担心孩子受伤,加以阻止。这可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胆量也会慢慢从“冒险”和“成功”中累积,建立自尊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