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越禁止的事情,越想试

举报/反馈

越禁止的事情,越想试

导语: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想整个明白,就和家长们原本的意图相违背。这该怎么办呢?

米粒妈抱怨着,“自从宝宝会走路以来,家里每天都像是在打仗,越是危险不让宝宝去的地方,他越是要去。前几天有件事吓死我了,那天早晨吃过早饭,我就把宝宝放在安全护栏里去洗碗,刚收拾好从厨房出来,正好看到,他竟然爬到了沙发上,好奇的用手抠着墙上的插座,吓得我赶紧把他抱下来,把他骂了一顿。也怪我,平常都记得让他远离插座什么的,那天竟然忽略了。我都不敢想象,他要是把手指头伸进插孔里会有什么后果!”

相信很多爸妈们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见到什么都想研究一番,父母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只好严禁孩子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但事情犹如往往适得其反,爸妈们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们就是越想整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只是孩子们有这样的奇怪心理,就是我们大人也是这样的,总觉得:那个没有得到的东西是最好的,那个禁播的电视剧一定很有意思等等。这也是市面上越是**、禁电影卖的越火的原因。也就是说这种不是完全禁止的事物往往是最吸引人的。孩子的世界里也这样,我们无法做到所有的事情完全禁止出现在孩子世界里,所有我们禁止他们做的,其实他们都是有办法触碰到的。这样的禁止,反而会更加激发孩子一探究竟的欲望。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要接近。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的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了验证“禁果效应”的存在,心理学家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小孩,心理学家在孩子们玩的地方,向一个茶盘内放了5只向下扣着的不透亮的茶杯,观察发觉孩子们对它们完全没有一点兴趣。接着,心理学家当着孩子们的面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面放了一块糖果,然后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孩子们说:“杯子下面放了东西,你们千万别动!”离开后,继续偷偷观察。结果发觉,愈向孩子们强调得厉害,他们愈要打开看,有些孩子还要对杯子进行逐个观察,然后再放好。

越禁止的事情,越想试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利用这种“禁果效应”呢?

第一,爸妈平时慎用“不能、不要”等句式,这样会诱导孩子将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

小孩子好奇心重,这样的“不能”“不要”非但不能禁止孩子的行为,反而多数时候会增加孩子对这样事情的好奇心,这样一旦父母不能完全控制孩子时,孩子很有可能去尝试。

第二,危险的物品,最好以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要藏着掖着。

我们总是想着,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一定要把危险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当然,这是我们最常用、最直接的措施。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常用物品我们并不能藏的滴水不漏,常常是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其实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触摸、观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向他们讲述怎样是安全使用,怎样不是,给出理由,并通过一些方法让他们知道危险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安全。

第三,巧妙利用孩子对禁果的好奇,有可能会培养出大家。

其实这是个很好的引起孩子兴趣的方法,举个名家的例子:宋朝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家里有两个儿子,也就是苏轼和苏辙。在小时候,他们很顽皮,任何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但聪明的苏洵就巧妙地运用了“禁果效应”。每当孩子玩耍时,苏洵就躲在旮旯内读书,看到孩子一来,他就把书“藏”起来。两个孩子发觉了这个问题后,就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于是趁父亲外出时,把书“偷”出来,慢慢地,他们就将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从而步入成才的正规。后来,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被纳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实对于孩子来讲,世界上所有没见过的事情都是有趣的,正确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不仅不会成为爸妈们的烦恼,反而会是一个实施教育很好的工具。

上一篇:什么是贫血?贫血该吃啥!

下一篇:“狼爸”教子经:12岁以后不再打!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幼儿园五一劳动节教案 体验劳动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要有

如何通过食疗,有效给孩子祛湿?

微信团队紧急提醒:找你要这个截

推荐阅读

宝宝智力开发最佳时间 这个时间开发智力效果惊人

宝宝才四个月竟成斗鸡眼?你一定也犯过这个错误!

1岁前每月添加辅食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