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泰兴济川中学一位女老师在监考中猝死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其内容中称:孩子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猝死,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孩子发觉老师的异常,仍旧平静的答题,错过了抢救的时间。 文中提到了几个细节:孩子回来的时候特别冷漠的提起这件事,老师有发出呻吟声,但是学生们却认为是老师睡着了在打呼噜,并且老师口吐白沫却还是没有觉得异常。 这位老师的猝死,我不相信是因为孩子们只顾考试,漠视人性,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太过无知,缺少应有的急救知识和生活常识。 可我也不禁会想,初中的孩子至少已经13、4岁,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却连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学会,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家长和学校都教会了他们什么,难道就只是教会学生考高分吗?
一手包办的家庭教育 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我们的父母过分的看中孩子的成绩,只要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其他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父母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上。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父母在生活上我们包办代替,社交上过度保护,经济上任意放纵,学习上却过于严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想不成为“学习机器”都难,他们除了会考试,都是生活的低能儿。 再来看看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更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举个例子:含着金汤匙诞生的布鲁克林,虽然是贝克汉姆的儿子,也得出去打零工! 15岁的布鲁克林在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成为店内的侍者,端咖啡端盘子各种杂活,只在周末上班,虽然所得的薪资对于这样的家庭不值一提,但是贝克汉姆夫妇都非常支持自己的儿子去坚持打这份工,因为这是孩子可以从工作中学到很多平时无法学到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孩子自己通过实践学习到的。 看到这,我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感叹,这在中国,但凡是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都是做不到的,一则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出去吃苦,二则是觉得孩子出去打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一考定终身”的学校应试教育 只要我们的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内,总免不了的要面对“一考定终身”挑战。所以除了家庭原因以外,学校的教育也是让我们孩子生存能力低下的一大因素。 在监考老师猝死的微信消息刷爆朋友圈之后,该校的校长第一时间联系记者,他表示事实真相与上述传闻有所出入,“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觉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但尽管这样仍不能挽回一位老师年轻的生命。 学生们发觉了老师的异样,却不会处理,等到其他老师或校长赶来,错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 这足以证明,学校平时缺少对于应试科目以外的教学。现在学校的教育,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太急功近利,教育的目的性太强,导致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的基本能力缺失。 或许学校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反省,除了要教会孩子如何考试,是否也应该注重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呢? 曾经有位家长写了一篇文章,文中主要是将自己的孩子在去美国之前中国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和去美国之后的教育方式做了对比。 文中说自己的孩子之前在中国上学的时候,书包总是沉重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并且上课特别枯燥,也不爱写作业,因为作业总是课本内容的繁琐重复,令人无比厌烦。 我们的老师总是提醒孩子要“吃”透课本内容,可是却很少有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导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生是学习的“王者”,生活的“低能儿”。 但是在美国的学校里,自己的孩子不用再背着沉重的书包,写着重复繁琐的作业,从而爱上了上学。他们的上课内容丰富多彩,更加注重孩子的身体、个性及人格的发展,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觉自己的孩子学习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诚然我们的国情不同,美国的那一套教育方式不一定就最适合我们的孩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理念,在成绩之外,同时注重孩子身体、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逝者已逝,生者反思 古时司马光尚且能够急中生智砸缸救同伴,我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下自己的老师或者同学呢? 如果孩子们在会考试的同时也懂相应的急救知识,那么当他们发觉老师有异常的时候,就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一边通知其他老师,一边实施急救,或许这位老师也不会这么快离开了。 孩子本身都是“孺子可教”的一张白纸,关键是要传授给他们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当逝者已逝,总是能留给我们这些生者深深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