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4—7岁左右的孩子说长大了要和妈妈或者爸爸结婚之类的话。作为父母,你听到这些话时作何反应呢?是吃惊、诧异?还是一笑置之?又或者担心孩子早熟,厉声呵斥? 其实,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这是孩子成长的规律,说明孩子开始进入了“婚姻敏感期”,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通过对父母的依恋获得满足感,因为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获得安全的保障和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性别意识也随之增强,实际上,他们说出这样的话并非表示他们理解成人的爱情和婚姻,而是他们对父母产生好感,然后通过自己简单的语言直接表达出了喜爱之情。 美国的儿童心理和行为专家认为:“孩子们非常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试图理解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孩子除了说出要和爸爸或妈妈结婚的话,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经常表现出这种行为特征。比如,5岁的小宇在幼儿园,刚开始总是跟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耍,后来就只跟一两个小朋友要好,尤其是和琳琳。每次玩玩具都想着要和琳琳分享,相互之间还会互送礼物,有时是一个棒棒糖,有时是一张漂亮的贴纸。你要问他:“为什么喜欢和琳琳玩呀?”他会说:“因为她长得好看,我想一直跟她在一起。” 其实,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很简单,父母要能够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因为孩子总要经历这一阶段的,我们不必用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认为的很简单,谁对他好就要和谁结婚,他会因为妈妈跟爸爸拥抱不跟自己拥抱而抢着要抱,会因为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今天没来幼儿园而伤心,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孩子处理这种关系。 首先,我们不能嘲笑和批评孩子的这种行为,认为才多大点就说喜欢;其次,要正面回答孩子在婚姻敏感期提出的各类问题,比如孩子问“爸爸为什么和妈妈结婚”,你可以回答“因为爸爸妈妈相爱”,他就会有这样一个意识:原来结婚是要两个人相爱的啊;此外,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会把爸爸妈妈日常的生活细节记在心里,并学以致用,所以父母的榜样力量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