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父母,可以说是在规矩和管束中长大的一代。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我们的感受。除了去公园,很多孩子几乎没有和父母共同游戏的体验,更别说平等对话、心灵沟通了。这造成了我们这代人对爱的渴求。我们似乎格外希望得到关注、认可、体谅和爱。 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这种期望被转嫁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这也造就了新一代父母自省能力强、关注孩子感受、乐于尊重孩子、善于学习的特点。当代教育畅销书,《接纳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慢养》其实也迎合了我们内心的渴望。 当我们经历9个月的期盼,第一次看到那个神奇小生命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投入了进去。要给孩子一切的爱,一切能够给予的最好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的生命是脆弱而美好的,需要在我们的倾力呵护下成长。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发生了立体式的发展变化,他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了自己的小毛病。 当孩子违反了规则,或者发生挑战父母底线的事情时,很多父母就会产生疑惑。这时候对孩子只是接纳和爱还可以吗?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什么时候应该呵护同情、什么时候可以置之不理,什么时候又要坚持原则加以管束? 由于事件的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学习。爱与管束之间需要平衡,我们要给孩子理智的爱! 一则小故事:一碗粥 “晚饭时,妈妈给小螺号盛了一碗粥,孩子要求加点肉松。 妈妈让小螺号自己决定要不要加,如果不好吃,也由他自己负责。 小螺号同意了!加完肉松后可能真的不好吃,于是小螺号开始谎称肚子痛! 妈妈的判断是说谎了,就故意建议带他去医院看看。 小螺号很逃避不愿去,于是母子开始谈话。 首先妈妈想办法让小螺号承认自己骗了她,然后妈妈又告诉小螺号欺骗多次以后妈妈就不再相信了,同时问他等到他自己真的肚子痛,妈妈又不相信的时候可怎么办?肚子会不会很痛很痛?严重了会怎样?谁会最难受等等! 问完后螺号哥自己初步判断说谎多了大人不相信了,他自己会最难受! 为了巩固孩子说谎的危害,妈妈又提出讲个故事,就是咱们从小印象深刻的《狼来了》的故事! 最后,母子在“狼最爱吃什么”的问题中结束了争论。” 针对这个案例我想说,选择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没有错,但妈妈可不可以考虑给儿子一个更正的机会呢?每个人都会犯错,这种几率还挺大的。 如果这类“选择错误后果严重”的经验多了,孩子会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选择的权利呢? 学习变通也许也是不错的处理方式。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是好的,在做决定时考虑后果,谨慎对待也是好的,其偏重的程度得看是什么事儿。 如果是碗粥,那么保护孩子勇于尝试探索的欲望更重要,儿子不想喝,妈妈帮忙“一起”喝掉,让儿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的宽容充满感激,也许更好。 而且在与3岁以前的孩子沟通的时候,语言要尽量简单直接,一次不要太多内容,也不要拐着玩儿说话,孩子真的听不懂。什么事儿就是什么事儿,避免啰嗦,避免跑题,免得以后孩子对和爸爸妈妈的沟通产生恐惧,而沟通到最后也忘了最初的目的。 把孩子当成孩子吧,他的确还只是个孩子呢,为了一碗粥那么较真干嘛! 像吃饭、穿衣、帮忙做家务这种孩子自主选择的类似事件,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孩子自己做事,都有一个学习和熟练的过程。一开始孩子都可能做不好,但成长本身就是个试错的过程,在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成长,渐渐独立,这不正是爸爸妈妈们喜闻乐见的么! 另一则小故事:要坚守原则的那些事儿 “桃子3岁半了,早上起床的时候会发脾气,晚上又不愿意早睡,有时候已经很晚了还想吃零食,睡前又不愿意刷牙,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没有节制。 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经常为这些事情跟孩子发生冲突,弄得大人孩子都不高兴。 为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妈妈琢磨着想要制定一些规则。 于是,有一天妈妈把桃子叫到跟前说:“桃子就快4岁,已经是大孩子了,有些事儿妈妈想跟你商量一下。” 桃子欣然同意,并且很好奇妈妈要说什么。这时候妈妈拿出了纸笔说:“大孩子是成为大人的第一步,要有不一样的要求,现在妈妈跟你一起商量一些生活的规则,商量的时候你要有不同意见一定要说,妈妈会把咱们约定好的规则记下来,确定了以后就要按照规则做了。” 能和妈妈一起商量事儿犹如让桃子感到很新鲜,很光荣似的,非常高兴地同意了。 随后母子之间开始愉快地讨论,一起约定了每天起床、睡觉的时间;每周洗澡的次数;每天看电视和玩儿电子产品的时长。由妈妈制定了《一日生活规则》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还给桃子制作了《红花榜》作为执行规则的见证和奖励,每个月得到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以获得出游和礼物的奖励。 规则执行之初,每天妈妈都会提醒桃子按照规则做事,有些时候桃子也会耍赖、试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