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着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和同龄人多接触,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很多家长在考虑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更早去上幼儿园甚至托班,以期让孩子尽早在社交能力上有所提高。 然而,现实却是:在幼儿园呆了一段时间的孩子,犹如出现了许多你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对人变得更野蛮,会和你对着干,出现以前没有的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比如坐地上耍赖,发脾气时乱扔玩具,攻击别的小朋友等)…… 你可能会怀疑这是个个案 – 是不是只有你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不用焦虑,这是个普遍现象。 斯坦福大学的Susanna Loeb和其同事研究发觉,上幼儿园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和数学水平(2-3岁间入园的孩子,受益最明显),但是在幼儿社会行为上,却有着负面的影响;而且,越早上幼儿园的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 【注:美国的幼儿园体系与中国不同,Kindergarten是上小学前的一年去上的,相当于中国幼儿园的大班;而在此之前,大部分2-5岁左右的孩子会上Preschool,相当于中国的托班或幼儿园的小中班。本文中所引用的美国、加拿大的研究,均是针对Preschool的,所以本文中的“幼儿园”主要指小中班。国情虽不同,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仅供参考,请勿生搬硬套。】 是孩子们上的幼儿园水平不行吗?不是。那些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一样上的幼儿园也是质量较高的),受到的影响反而是最大的。 参考资料 Loeb S, Bridges M, Bassok D, et al. 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influence of preschool centers on children#39;s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7, 26(1): 52-66. 对于部分孩子上了幼儿园,社交能力并没有得到正面提高,反而出现问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以下两点: 1、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慢性压力 皮质醇,是一种压力荷尔蒙。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皮质醇的分泌每天是有规律的:早晨醒来的时候达到峰值,接下来的一天都会慢慢减少,直至睡觉降到最低。 但是皮质醇的分泌情况会受心理压力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面临压力那么他的皮质醇会升高。 加拿大的科学家曾对同一群小孩在上幼儿园(托班)的时候和在家时的皮质醇数值进行测量,发觉他们在上幼儿园的当天皮质醇数值一整天都处于较高的数值,比在家同一时间的皮质醇数值显著升高。 目前已有研究表示,皮质醇水平如果长期处于较高的位置,对孩子的社会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攻击性增强,多动等)。 这种慢性的压力来源何处?科学家们认为,很可能与安全感有关。在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长期相处的育儿嫂,都可以成为安全感的来源。 但是到幼儿园以后,一个老师可能要带好几个孩子,精力有限,对孩子的情绪也不像家里人那么敏感,而且幼儿园老师也常常更换,更加强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上幼儿园/托班造成的皮质醇数值的增加效应也跟孩子的年龄有关,下图是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员的报告中摘录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受影响最大的是39个月到59个月,也就是差不多3岁到4岁半的期间。3岁刚好是中国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所以这个图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入园时有很强的分离焦虑,初入园的那段时间常常会有新的负面的社会行为出现。 参考资料 Geoffroy M-C, Cote SM, Parent S, and Seguin JR. Daycare attendance,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6,51: 607-615. 2、与同龄人互动并不会培养正确社交行为 这个说法乍一听,似乎是反常理的:我们当然是在与人交往中提高社交能力,不让孩子和同龄人交往怎么提高其社交能力? 孩子的很多能力是需要向别人模仿、学习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期望孩子习得的社交相关的能力,包括自控力、同情心、同理心、耐心、社交礼仪、乐观、正确的处理社交问题的方法等等。 将孩子放到同龄的环境中进行社交,似乎听起来是很有效锻炼他们上述能力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幼儿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对于社交细节不像成人那么敏感。 当和同龄人相处的时候,他们只会有样学样,并不能分辨出自己所学到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彼此并不能成为对方的社交导师。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和一个关心他的大人分享玩具,大人会向他表示感谢或者表扬。而他也会明白,分享玩具最终是可以拿回来的。 而当他与一个同龄的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他可能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反而再也拿不回那个玩具。 这种经验可能就会教给孩子一种错误的社交观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发觉,原来在家里还比较“大方”的孩子,上了幼儿园,突然变得很小气的原因。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发脾气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地上乱滚;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本来没有在地上乱滚的习惯,一看原来还可以这样发脾气,就马上学会了。 所以,家长会发觉,刚刚上幼儿园一个月,孩子吵闹时的花样就变多了。 参考资料 Gopnik A, Meltzoff, and Kuhl PK.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New York: Morrow.1999. 负面社交行为影响怎么破? 首先要说的是,常爸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反对送孩子上幼儿园。与同龄人交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管其短期的效应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都是孩子必须面对和经历的。 而且送孩子去幼儿园,对提高其独立性和认知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醒各位父母,不要以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以为孩子在幼儿园与同龄人交往,就自然而然地会提高其社交能力了。 了解了上幼儿园可能给孩子的社交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关于第一个问题(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慢性的压力),父母能做的其实比较有限,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实现,但这里还是将可行的方案列出来供各位参考: 1、选择有足够活动空间的、小班制的幼儿园 有研究发觉给孩子带来压力最小的幼儿园/托班的设置是一个班孩子人数少于15人、老师少于4人的环境。 幼儿园有足够的空间给孩子活动,也能降低孩子的压力感。 当然,这在中国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办法承受昂贵的小班制私立幼儿园的学费,是不是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家庭式幼儿园,而不是非挤破头去那种大型的名牌公立园?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常爸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提供。 2、选一位有爱心,能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老师 常爸知道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因为现实生活中,家长能选老师的可能性太小。不过在给孩子选幼儿园时,如果有机会,应该观察一下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如何引导孩子,和孩子关系如何。 老师除了给孩子安全感之外,还要能及时对一些不合适的行为进行劝诫和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被接受的,什么不是。正因为同龄人不能成为彼此的“社交导师”,老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 3、和幼儿园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 通过老师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果孩子有不良的行为发生,与老师及时的沟通可以让你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疏通。 参考资料 Legendre A. Environmental features influencing toddlers#39; bioemotional reactions in day care center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3, 35(4): 523-549. 关于第二个问题(与同龄人互动并不会培养正确社交行为),其实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最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来源:常青藤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