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 王利芬:据我自己的观察,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简直是世界上空前的。我在美国的时候,人家问我中国什么东西最好?我真的想了好多,产品不用说,诚信也不用说,都不可能说是最好,于是我说中国家长重视教育,全世界无与伦比。但是家长在重视教育的时候,有很多很不好的习惯。在讨论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请三位嘉宾来说几条家长的恶习。
马未都:家长的恶习,首推希望孩子早熟。早熟有多可怕呢?举个例子,我去一个著名的小学讲课,讲教育。校长跟我说,我们有一个小记者团想采访你,你能不能屈尊配合一下,我说没问题。讲完了以后,小记者都坐好了开始发问,第一个人站起来,很正经,说“请问马先生,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我就说:“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这孩子看着我就快哭了。其实我是让他体会角色置换的感觉,他说大人的一个套话,我就说了一个孩子的话来回他,因为孩子就会说这路就是拿脚走上去的,对不对? 我儿子小时候,我教他什么是属相。刚教完他属相,他就问我旁边一个邻居,他说,“王叔叔,你属什么呀?”王叔叔说:“你爸爸属什么呀?”他说:“我爸属羊啊”,邻居说,“羊下面是什么呀?”他说:“羊下面是腿啊,那王叔叔就属羊腿的呗。”这种错误我没必要纠正他,这就是体现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童真。 所以我觉得催生孩子早熟,是我们教育体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教育体制包括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孩子没有那个心智,你就不要用这个心智对待他。除了14、16、18岁这三个重要年龄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年龄段,35岁。我们会觉得35岁算什么重要阶段?在美国,你如果想竞选美国总统,你必须年满35岁,到这时候你的心智才趋于正常的成熟。
俞敏洪:我说过,50%的中国家长都在拼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在往反方向去培养,这是不遗余力地把孩子毁掉,这句话其实就是体现了家长的恶习,包括马先生刚才说的。 首先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在真正的爱和溺爱之间是区分不清楚的,所以往往把消灭孩子的独立性的,消灭孩子思考能力的,消灭孩子天真的溺爱当作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比如家长喜欢帮孩子做事情,从小到大都不培养孩子清理自己房间,也不教孩子做饭洗衣服。表面上犹如家长帮他们做了很多,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因为孩子自己做做饭,他是快乐的,而且有的时候是很大的快乐,很有成就感,他做出来的饭自己觉得很好吃。 举个例子,我儿子喜欢吃一种鸡蛋和面粉放在一起的饼,我做出来的肯定比他做的好吃,但是我做出来的他从来没有吃掉,他自己做的,难吃得不得了,一边拼命地吃,一边说好吃,因为那是他自己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的中国家长最大的一个恶习,就是帮孩子做决定,过分溺爱。 第二个恶习,就是家长不读书严重了影响孩子。中国的家长确实不读书,刚才马老师说的高铁上的故事,其实我在飞机上也特别注意观察,老外在飞机上基本上人手一本书在看,但是中国人几乎是不看的,要不看电视,要玩游戏。所以一个民族不养成阅读的习惯,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一个民族没有收藏的习惯,也是很可怕的事情。不尊重传统,不尊重阅读,不尊重文化,整个民族都是这样,这个民族未来就会有很大的危机。光会做生意是没有用的,还得会读书。犹太人很会做生意,但是犹太人是每4千人一个图书馆,咱们中国是多少?26万人一个图书馆。还要补充一点,犹太人图书馆的藏书量比中国还要多一倍。
王利芬:中国家长的恶习其实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创造性。在公司的发展里,或者很多文化艺术领域中,最后制约人才最关键的就是创造性,中国人才的创新能力真的是很差的。 为什么我要说家长的恶习呢?是因为家长自己有功利心,希望孩子成为社会上某种炙手可热的人物。比如说希望孩子以后当官,成为金融精英,做房地产商人,学法律做律师……这些都是家长希望成为的现在社会中最牛气的人,最主流的人,最有权有势的人,家长就愿意把孩子朝这个培养。可是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喜欢什么?他喜欢的那个东西,他的兴趣是不是和未来某种社会感兴趣的东西相对接?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记住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要做的事,要成为的人强加给孩子,尤其是替孩子做人生选择,这是最恶劣的恶习,这是最扼杀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我这个话有数据支撑,大家知道中国有多少孩子学钢琴吗?三千多万!他们都能成为钢琴家吗?当然培养兴趣爱好也不坏,但是我看到太多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根本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砸锅卖铁,哪怕捡破烂也要供孩子学钢琴,就是希望他们成名。这样能学得出钢琴来吗?钢琴是一门很高层次的艺术,是需要天赋,需要氛围,需要感觉的。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三五年以后的发展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所以我觉得尊重个性,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力量,尊重你的孩子的选择,这是最明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