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伙伴的认同与夸奖。 称赞会让孩子感觉愉快,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强了自信心,对他的接下来行为产生正向激励。可是表扬孩子也是讲究方法的,不正确的表扬方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美国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特别提醒广大家长:“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时间、“剂量”都要谨慎小心,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不打不成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以前的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材”,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父母更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这是两种极端,既不是教育原则,也不是教育艺术,更不是适用所有孩子的“绝招”。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应该中和一下,该夸奖的时候大力夸奖,该批评的时候严肃批评。 赏识教育不一定就能夸出好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主观评价,否则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 盲目夸奖孩子不可取,因为孩子习惯了事事被夸奖、被歌颂后,一旦做好某件事情后,没得到夸奖或者表扬的话,他们就会感觉到生气和失落。 对孩子应该有所夸有所不夸 夸,不是无原则地戴高帽子,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比如夸孩子进步快,不夸他学习好;夸孩子的进取精神,不夸他居功自傲;夸他的自信,不夸他的自负;夸他不拘一格的创新,不夸他照猫画虎的模仿。
这种夸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需要的,基本上有以下三个原则: 夸具体不夸全部 有针对性地表扬,这样孩子容易理解,知道以后怎么做。 如果习惯了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棒”、“真厉害”,而不告诉他到底哪里做得好,会让孩子感到摸不着头脑,无法建立恰当的是非对错观。因此,表扬孩子时最好具体指出事实,比如“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不错”等,有针对性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知道今后该怎么做。 夸努力不夸聪明 在孩子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不妨夸奖一下他,让他在鼓励中更加用心。过程的努力往往正是获得满意结果的前提。 美国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孩子回答一些问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真聪明”;对另一半孩子则说“答对8道,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任务选择中,被夸努力的孩子多数选择了有挑战性的难题,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则大多只选择完成简单问题。如果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用“聪明”来定义,一方面他可能会变得自负、骄傲,而不是更自信;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面对挑战容易回避,甚至发展成投机心理。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孩子”这样的词语明显是在夸人格。“好”是一个很抽象很虚无的概念,如果你长期将“好”字挂嘴边,会让孩子觉得一顶大帽子压在头上,起不到鼓励作用,反而会成为压力。例如:“摔倒了都没哭,真棒”比“真是好宝宝”要强。 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而不是父母的“夸奖”。父母要做的只是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孩子做成功的事情就行了,表示父母知道了,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