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不买” “我们家里很穷,买不起” “没钱买菜了” “我们是穷人,爸妈上班很辛苦” …… 有多少父母经常跟孩子说这样的话? 或许你觉得这样说,孩子会变得节俭、懂事,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记得多年前回老家,坐上乡镇巴士后,前面有个小女孩一直跟妈妈说尿急。 农村的公交车跟城市不同,每一站都很远,有些偏僻乡村的,公车跑一趟都要大半天时间。 小女孩大概7,8岁左右,一直嚷嚷说要下车尿尿。 孩子的妈妈问司机能不能停一下让孩子尿完上车,司机说下车后只能等下一趟,不会为了让她上厕所耽误全车人的时间,并且他还要赶着交班。 有人看着孩子难受,跟孩子的妈妈说你就下车让孩子上厕所吧,最多等下一趟,孩子会憋坏的。 没想到孩子的妈妈不高兴了,“为了上一趟厕所浪费我4块钱,不是你的钱你当然不心疼,我们很穷的。早已经叫她别喝这么多汤,让她熬着吧!” 旁人都闭上了嘴巴,不敢再多管闲事。 但是憋尿太难受了,过了一站又一站,孩子一直用下身顶着座位,弓着身子,憋到后面哇一声哭了起来,孩子的妈妈故意不理会,犹如4块钱比孩子的性命更重要。 旁人露出同情的目光,但是没人再敢劝说。 就这样孩子一直哭一直哭,记不清多少个站了,足足过了40分钟,他们才到站,这时孩子的身子已经直不起来,车停靠那刻立即往后门冲,或许是放松了,刚下了车眼尖的人看到孩子已经尿裤子了,后面跟着的妈妈又是一阵劈头盖脸的责骂,车上的人一阵唏嘘。 4块钱也就两块面包的钱,为了4块钱让孩子受这等罪,至于吗? 在超市见到一对母子,小男孩4岁左右,孩子看中了一个5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了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被吓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妈妈看,大气都不敢喘,他大概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是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 1、孩子会压抑住正常的需求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被爸妈的“没钱”,“买不起”拒绝后,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后,会变的“懂事”——爸妈没钱,我不应该要求任何东西。 孩子的童年容易被压抑,想玩的玩具不敢开口,想买的学习用具也不敢买,该有的快乐也不敢争取。 “穷”字会让孩子过早地成熟,但需要警惕的是,孩子是被压抑着长大的,他们内心不快乐,甚至这样的阴影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2、孩子会变得抠门 仅有的玩具或物质是在父母的“没钱”的情况下买的,孩子会由于过度珍惜而拒绝分享,零食独食,应当给人提供帮助时不舍得,孩子会变得抠门、自私。 丁丁有一辆漂亮的滑板车,是姑姑送给他的礼物,正当他在广场上滑翔时,旁边一个小朋友很想玩,询问丁丁能否借给他玩一会,没想到丁丁这样回答:“我不能给你玩,我家没钱,滑板坏了就买不起新的了!”让旁人目瞪口呆。 其实父母的“哭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的。 3、孩子会变得自卑 当同学生日聚会时,或班级举办集体活动时,孩子可能会由于花钱而拒绝参加,“我家里很穷,交不起这钱”,“那个同学家里很有钱,我们家这么穷,好的礼物买不起,差的礼物会被取笑或被偷偷处理掉,还不如不去”。 父母经常的“哭穷”会让孩子有匮乏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自卑,觉得自己家不如别人。 有句话说的很好,“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否则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处处追逐金钱,历史上很多大贪官都是小时候穷怕了导致的后果。 但其实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过分地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对金钱执着,甚至将金钱的维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 当孩子没有被父母灌输“穷”的魔咒后,即使生活不是那么的富裕,但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们也同样能愉快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