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讲礼貌的孩子在小时候往往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容易拉近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礼貌的一句话会让人感觉受到尊重,内心倍感温馨;讲礼貌的人给人的感觉亲切、有风度,在人际交往中示范着较高的道德准则,这类人遇到困难,也较容易让别人乐意伸出援手。 因而,很多父母从意识深处就会认为懂礼貌的孩子一定是招人喜欢的,进而会刻意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也不管是否这种“逼”会影响孩子性格、心理发育等,下面的几种礼貌教育,你中招了吗? 1.要求孩子主动打招呼问候 家里有客人到访,妈妈早就叮嘱孩子要主动打招呼,结果客人来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咬住嘴唇,怎么说都不肯叫人,结果妈妈带着一些责备的语气说道:“快喊阿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孩子还是不愿意张口,于是妈妈为了防止客人尴尬,就用“我家孩子比较内向”的理由给孩子强行打上了性格标签。 其实啊,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懂礼貌,只是他们很少见陌生人,羞涩害怕的本能让他们有些认生,不能立刻主动打招呼,只要稍加跟对方相处一会,孩子自然就会打开心门。这时候父母如果逼迫孩子打招呼,孩子反而会变得叛逆,越是不想主动问好,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讨厌与别人打招呼,成了父母眼中“内向”的孩子。 2.面对别人夸奖,教育孩子谦虚 这种现象在孩子上学期间尤其常见,很多父母之间都会时不时聊聊孩子的成绩。有一次大考试,你家的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别人就会夸:“你家孩子聪明,学习又好,你教育得好啊。”而你,虽然心里很开心,可是表面上还会刻意保持谦逊:“哪里哪里,他这次也是运气好,不像你家孩子每次成绩都那么稳,让你省了不少心。”如果孩子听到这话,准能打消他努力的积极性,打击长时间累积的自信心。 孩子是分不清你的谦虚的,他看到你经常“拒绝”别人的夸奖,以为自己就是不行,犹如明明努力了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样孩子很可能变得自卑,对之前坚持的事不再付诸努力。其实,很多父母这样做只是怕孩子变得骄傲,实际上给予孩子肯定只会让他更加有自信,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收获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为别人的夸奖感到欣慰,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3.一味给孩子灌输“孔融让梨”的思想 这种情况一样发生在二宝家庭或者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情况下。两个孩子会因为零食或者玩具等争抢,这时候,父母就会跟大点的孩子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但是,如果孩子争吵得很厉害,大人依旧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的话,大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偏爱小的孩子,变得心里不平衡或极度不自信。其实,我们没必要让大的孩子背上这个沉重的道德包袱,孩子终究是孩子,即使发生争吵,他们也能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只需不偏不倚,教他们处理问题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