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健康正文

儿科医生妈妈:走出求医用药的误区

举报/反馈

其实,无论是处方药(Rx)还是非处方药(OTC),都需要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安全使用。

别只看说明书用药!

药品说明书中常常会看到“慎用”“忌用”“禁用”这样的字眼,这三个词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轻重程度却不同。

“慎用”提醒服药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但并非绝对不能使用。在服药后,要留心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要立即停药和(或)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表示不适宜或者应避免使用。说明可导致的不良反应较为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禁用”这是最为严重的警告,不良反应很明确,不良后果很严重,应禁止使用。

当然,在临床上,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会反复权衡利弊,万分谨慎地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但作为患者千万不要自行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

即使您看懂了“慎用”“忌用”和“禁用”,您依然不会较为准确地给孩子用药,因为,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而目前国内儿童药物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九成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如使用成人药品——“酌减”——显然非常不科学,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大多数医生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体重和(或)体表面积减量,而具体如何减量,主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然而事实上,给儿童用药远远比给成人用药复杂得多,除了要考虑病情制定用药方案外,还需考虑到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并不能单独按照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来换算。所以,需要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并且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此外,药品说明书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研究和文献。目前大部分药品说明书虽是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格式撰写,但落实到内容上如: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还是不够详尽。例如,有些药物在儿童使用安全性等基本科学信息方面,或不详,或尚未进行该项实验研究,或暂无该方面的参考文献......这就给儿童用药造成了很大难度。

换句话说,一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多,并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就多,也不能说明这些不良反应一定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相反,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少或暂无,并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可能其不良反应尚未被认知。

国产药品确实大都比进口药品在说明书上要略逊一筹,但进口药品是不是一定适合本国儿童服用,也需待国内进一步研究。

所以,请尽可能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研究较为详尽的药品,并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儿科医生妈妈:走出求医用药的误区

走出求医用药的常见误区

不要讳疾忌医。在居家观察和自行对症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不要惧怕用药。尽管药品说明书上会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都写上,但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也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非常严重或可怕,医生会权衡利弊,为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要有病就用药。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用药,也不是所有疾病都用药越早越好。不必要的用药,不仅可能会损害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普通感冒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等),还可能掩盖疾病实质影响诊断(如:腹痛就用止痛药等),或导致疾病越治疗越复杂(如:婴幼儿单纯性腹泻就用抗生素等)。

不要盲目联合用药。增加药物的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和退热药联用),或反而降低了原药物的疗效(如: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联用)。

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任何药物在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之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甚至可能致命(如: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作用,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所以不能才刚开始用了几次药物,觉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就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可能疾病正在逐渐缓解(如: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发热高峰逐渐降低,发热间隔逐渐延长,表明药物有效,此时换药不仅对疾病治疗不利,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不要随意停掉药物。每一种疾病的用药疗程不一样,达不到应有的疗程,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反复(如: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时间比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时间要长)。

不要凭着经验用药。使用药物因人、因病而异,上次用这个药有效,或者听说用这个药有效,这样的经验并不一定可靠。

别这样指导医生开药

以下这些情形,门诊中经常能遇到:

开速效的灵药!×

家长希望尽快控制病情,总觉得迅速起效的药物更好。比如儿童发热,有的家长会要求医生开退热针。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较大,早已禁用;**虽然不是退热药,是糖皮质激素,但由于能抑制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所以一些医生也会用**为患儿退热,体温骤然下降可能导致虚脱,体质虚弱的孩子,还可能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久用,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都会造成损害。

开高档的新药!×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新药一定比老药更好。其实,新药上市之前,经过动物试验后,还会在人体上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但很少有儿童参加三期临床试验,因此,新药会给婴幼儿带来哪些副作用,及其确切疗效都尚不可知。再以抗生素为例,其实并没有哪个(代)比哪个(代)更厉害,而是需要考虑不同的抗菌谱和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分布等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开进口的好药!×

也有很多人自然地认为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更好。进口药物可能是根据其他国家的病种、人种体型等研制的,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婴幼儿,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任何药物,科学合理使用,就是好药。

开健身的补药!×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孩子反复生病,家长焦急难耐的心情,但很多家长过分重视营养剂的补充,而轻视日常的均衡饮食,指望通过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保健品,来为孩子创造好的免疫力,其实是本末倒置。微量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在正常均衡饮食的情况下,如果刻意补充一种或几种元素,会造成其他元素吸收相对减少,破坏体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平衡,反而会发生补了这个缺了那个的情况;补充过量的维生素会发生中毒和组织损害;皇浆、人参等补品促使儿童性早熟......

开安全的中药!×

其实中药(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成药),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比西药安全”“无不良反应”,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也可以产生除了治疗作用以外的,有害于身体的,甚至难以预期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药物毒性、依赖性、成瘾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有些中成药的说明书在毒副作用一栏上书写不详或暂无,实际上可能是尚未深入该项实验研究或暂无该方面的参考文献。即使是常见常用的清热、清肺的药物,也会容易引起腹泻。此外,中成药注射药物产生变态反应较多见,儿童慎用。

对输液问题的回应

WHO关于合理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是代替或弥补经口液体摄入的不足和作为静脉用药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补充体液,由输入的药物成分决定。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虽然药效发挥得更快,但如有药物不良反应也会显现得更快、更严重,且因输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导致各种输液反应,比如滴速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因为儿童的肌肉不发达,如定位不当容易伤及血管和神经,因此,除了疫苗接种外,一般很少给儿童肌注药物。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轻易选择输液,那些能够自愈的,或者通过雾化、口服用药能够治愈的,肯定不要选择输液治疗,但是当病情严重需要输液时,也不要盲目拒绝。

上一篇:叶黄素和3种敷眼法,缓解眼疲劳看这几招!

下一篇:小儿七星茶多大可以喝?适合0-6岁宝宝服用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宝宝缺钙的常见表现

孩子们正受着高科技的伤害

每3个孩子就有1个近视!你家孩子

妈咪必知:BB奶瓶如何消毒?

推荐阅读

孩子说话结巴,这是咋回事?

给宝宝洗澡,这些事情你必须注意!

为何夏季孩子易缺锌?夏天孩子怎么补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