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经验的宝妈都发现了吧,宝宝发烧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正常人的体温就是在37℃左右,可是往往宝宝发烧都会烧到38℃,甚至还会烧到39℃,妈妈在发现宝宝发烧的时候,就非常着急恐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因为我们看到网络上有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宝宝发烧而造成的脑力严重受损,最后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些宝宝发烧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最后将体内的白细胞烧完,造成了白血病的情况,让家长欲哭无泪,但后悔晚矣。 所以宝宝发烧是一个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的事情,不过宝宝发烧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了,很多宝妈看到宝宝发烧就是不知所措,第一反应就是带着宝宝去医院,可是白天还好一点,夜晚去医院耽搁的时间真的太长了,而且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对宝宝的身体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时候家长们就需要知道一些紧急措施。 根据宝宝的情况来判断他们究竟是为什么会发生发烧,发烧的情况究竟严不严重?可不可以通过一些紧急措施改善宝宝发烧这个问题,避免来来回回的折腾,让爸妈的身心以及宝宝的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宝宝发烧怎么办?不要什么情况都急着送医院,先试试这几种方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1、只要是宝宝一发烧,家长都慌了,纠结要不要送去医院?其实妈妈们首先要根据宝宝的精神状态来判断,宝宝只是发烧,没有其他的症状,晚上睡觉、吃奶、玩,只是比平常差一点,那么这种情况宝宝是不用去医院的。 2、只要宝宝发烧温度在38.8deg;以下,可以不用去医院。到医院医生也是告诉你物理降温,可以用冰块毛巾湿敷,来给孩子物理降温,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太多,以免身体不好散热,不利于降低宝宝的体温。给宝宝多喝点开水,如果温度还是不退,可以给宝宝用温水洗澡,过半个小时候再次量体温。 3、当宝宝体温在38.8deg;以上的话,也可以先不要带去医院,锻炼宝宝的抵抗力能力。给宝宝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贴退烧贴,或者喝退烧糖浆,要保持家里的空气流通,房间的温度不要太高。 4、宝宝发烧精神食欲都不好,注意饮食清淡,多给宝宝喝一些青菜汁,补充宝宝的维生素。给宝宝多喝温水,不要给宝宝喝冷水,会加重宝宝的病情。可以给宝宝适当的泡脚,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也可以帮助宝宝降温。把宝宝放进温度比较低的房间,这样对宝宝降温有好处,但不能长时间呆在房间里,宝宝会手脚发凉。 5、妈妈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降低宝宝的体温,会让宝宝们舒服很多,病情也会缓解。要保证宝宝充分的睡眠,宝宝的饮食也要均衡,当宝宝发烧的温度越来越低,妈妈可以安心了。如果宝宝的情况没有改变,已经连续好几天,妈妈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宝宝发烧哪些症状应及时送医院 1、宝宝高烧持续在39℃以上。 2、宝宝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 3、宝宝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 4、宝宝呼吸时有喉喘鸣声。 5、宝宝感冒后呼吸加快(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呼吸次数每分钟ge;60次,2个月至1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ge;50次,1~4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ge;40次),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6、宝宝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指孩子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这是由于肺部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孩子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孩子发烧不能吃什么 骤降的气温与干燥的天气徐徐而来,加之父母护理一松懈,宝宝一不小心就上火了,很容易引发感冒发烧。 尤其下面4种食物,宝宝发烧时多吃一口,就容易让病情雪上加霜,应格外注意。 橘子 让患有感冒发烧的宝宝多吃橘子。实际上,橘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不假,但是橘肉却容易生热养痰,喝点橘皮汤对降温却有辅助作用,但是吃桔肉却会加重病情,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很难让一个孩子,放弃酸酸甜甜好吃的橘子,而选择橘皮汤。 鸡蛋 鸡蛋是宝宝最好的营养来源之一,婴幼儿期的宝宝辅食添加的必备一物就是鸡蛋。可鸡蛋虽营养,在宝宝高烧不退时喂他吃,无疑是在害他。 因为鸡蛋中蛋白质含量很高,若人体发烧时食用,只会在体内产生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加剧发烧症状,导致体温恢复更难治愈。 鱼腥虾蟹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既是说这类高蛋白肉类不适合宝宝在生病阶段食用。当宝宝发烧时,往往伴有扁桃腺发炎红肿或咳喘,尤其鱼腥虾蟹本身就含组织胺,而组织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鱼肉中尤以白鲢、带鱼影响最大。 “肥甘厚味”的食物 所谓肥甘厚味,来自中医术语,就是指十分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发烧的宝宝会比较没有食欲。 看到宝宝吃不下饭,妈妈就会很心疼,可能平时不让吃的,比如薯条、肥肉等食物,都会满足宝宝,随意吃。 而宝宝咳嗽发烧时胃肠功能会变得薄弱,这类肥腻或油炸的食品会加重胃肠负担,滋生痰液,使疾病难以痊愈。 对于爸爸发烧这件事情,宝妈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这个重视并不是指的宝宝一生病就要送是医院,而是要密切的关注宝宝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宝宝身体发生的一些改变。也好及时的做好一些措施,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