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变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重者可有惊厥及休克。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痢疾”和“疫毒痢”范畴。临床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将“痢疾”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6型,儿科临床以前3型多见。 湿热痢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间,**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疫毒痢 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高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寒湿痢 痢下日久,赤白黏脓,脐腹灼痛,食少,心烦口干,手足心热。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数。 阴虚痢 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休息痢 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神疲怕冷,喜卧,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 本病治疗以请热毒、消积滞最为常用。痢疾初起,重在祛邪,后期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久痢则应注意扶正,或养阴止痢,或温阳固涩;对虚中夹实,反复发作者,需根据虚实缓急,以施攻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