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健康正文

小儿用药指南原则

举报/反馈

经常有家长来门诊问我:

孩子能不能吃燕窝?能不能吃冬虫夏草?能不能吃田七?给孩子煲汤喝能不能增高?......

可见儿科在养生方面存在的误区真不少。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孩子的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饮食、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平常的食疗养生还是生病时的用药防护,都和成人大有不同。

小儿有哪些用药原则?如何合理用药,走出育儿误区?

1、用药正确、审慎

家长可能都这样认为:用药是儿科医生的工作,自己哪里敢随便用药?

其实,家长平时注意学习,多留个心眼,不仅能够协助医生的诊疗工作,还能为孩子的日常调护建立起理论基础。

首先,要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用药。

儿童的身体是不成熟的,脾胃、肝肾功能都很幼稚。

像燕窝这类补品,往往滋腻碍脾,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加重脾胃的负担。

再比如岭南地区常服的绿豆、薏苡仁均属性凉之品,对于脾胃虚寒的孩子来说要少吃。

其次,用药要轻巧灵活。

古代医家讲“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在用药之中,要时刻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跟成年人不一样,所以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

用药太寒凉,可能会伤阳气,用得太温热,又会伤阴气;补得过早或过头,会闭门留邪,泄得太厉害,又会伤人正气。

在临床之中,要慎用大汗、大热、大苦、大下、大补的药物。

小儿用药指南原则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2、中病即止、不可乱投补益

对于大汗、大热、大苦、大下或是大补的药物,有时在治疗某些疾病的过程中确实需要用到,这时候我们需遵守中病即止的原则,就是说只能点到为止,不可用得过量。

现在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乱投补益,补的时机把握得不好,补的剂量把握得不对,或者没有顾虑到孩子的体质特点,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炎症还没消除的时候就忙着给孩子补,容易导致闭门留寇;或者肺炎刚好没几天就让孩子喝鸡汤,导致疾病马上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补得过头,补得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比如人参、鹿茸等虽有补益、增强体质的功效,却也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有性激素样作用,小儿服用过多容易引起性早熟之弊。

3、时刻顾护孩子的脾胃

中医讲先天之本为肾,后天之本为脾胃。胃的受纳跟脾的运化相互协助,才能让吃进去的饮食水谷产生作用。

如果吃进去的东西反而损伤了脾胃,就得不偿失了。大汗、大热、大苦、大下、大补的药物,可能都会对中焦脾土产生刺激。

小儿用药指南原则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4、用药剂量与煎服方法

中药汤剂往往是以大人的量来衡量的。

新生儿的中药汤剂剂量,是成年人的六分之一;婴儿是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到了幼童阶段,就是成年人的二分之一;学龄期就是成人量的三分之二甚至接近成人量。

还有一些药材有特殊煎法,比如羚羊角、石膏、龙骨、龙齿都要先煎,需要后下的有木香、藿香、薄荷等。还有需要烊服的(开水或煎好的中药溶服),比如阿胶。

用药的频次与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时候需要空腹,有的要饭后,有的一天三次,有的一天两次。像西药阿奇霉素就是一天一次用药,吃三天停四天。

所以,家长也要懂得如何正确给孩子吃药,不能吃了一次觉得见好就停止服用了。

5、治未病

中医特有的一个用药原则是先证而治,即“治未病”。其中最经典的应用当属《伤寒杂病论》里介绍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我们家长也要学会了解孩子一旦生病,有可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发生之前就进行合理的干预,未病先防。

上一篇:自费疫苗,要不要给孩子打?

下一篇:热性惊厥:孩子一发烧就抽,是烧坏大脑了么?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滥用类固醇治疗湿疹会引起成瘾性

孩子发烧抽筋掐人中扎手指放血,

宝宝冬天睡觉怎么穿?你知道吗?

生病原因竟然是:吃肉的顺序搞错

推荐阅读

图解宝宝夜里易惊醒的8个因素

户外运动好处多,和宝宝DIY自己的“奥运会”!

注意!对于孩子来说,家里这4个地方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