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残暴无道,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 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错了,将儿子宁悼子叫到跟前说“我曾将献公赶出了卫国,我死以后,你要把他接回来。”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只管宗庙、祭祀的事。 宁悼子有些心动,和诸位大臣们商议。 大家都反对。因为将卫献公接回来很简单,问题是卫献公虽然流亡多年,但残忍暴虐的脾气依旧没什么变化。大家也不相信他的为人,于是纷纷提反对意见。 其中一位大夫说:“12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没有什么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很危险。这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会招来灭族之祸。” 宁悼子没有听从劝说,迎回了卫献公。 后来,果不其然,卫献公杀了宁悼子全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求解驿站】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活学活用】在这紧要时刻,作为领导者应该果断,不能~。 【妙语点拨】宁悼子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执意把卫献公接了回来。后来,宁悼子做了卫献公的刀下鬼。对此,我们既可怜之,又气愤之。倘若当初他认真听取众人建议,看透卫献公的为人,又怎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事情徘徊在十字路口之际,我们应虚怀若谷,仔细听取众人的建议,斟酌损益,再做出决定。 【近义】优柔寡断 【反义】雷厉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