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着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生平简介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应邀就读李尧臣家。张笃庆有《和留仙韵》二首,讽蒲松龄记叙神怪故事无益,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www.gs5000.cn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作《婚嫁全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春至秋,病足卧床。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张嵋《古香书屋存草》作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珩病逝,作《挽念东高先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怀刑录》。秋,率毕氏弟子赴省城应乡试。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六月,唐梦赉病卒,蒲松龄代本邑缙绅作《祭唐太史》文。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淄川一带大旱,蒲松龄作《阮亭先生归思二十四韵》。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作《农桑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作《药祟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缃病卒,蒲松龄作《挽朱子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代民众揭发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妄增田赋银两。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王士禛病逝,蒲松龄作《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叔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蒲松龄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6岁 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1:蒲松龄赴宴的故事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到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当了官没忘旧友。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自己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开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lsquo;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请帖“请吃半鲁”,宰相用上面“半个鲁”请蒲松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而蒲松龄却依旧“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个鲁”劝诫老朋友应“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让宰相领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像蒲松龄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贵与正直,即使没有万贯家财,我们也是富有的人,因为我们的内心坦然而丰富,平静而快乐。我们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乐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正直,我们赢得了尊敬,赢得了信任,也便赢得了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充实。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2:蒲松龄的小故事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lsquo;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捉到写书的素材。 读故事,悟道理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3: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的人物。 蒲松龄一生坎坷,屡遭不幸。这似乎又印证了父亲当初的梦兆。蒲松龄自幼聪慧,才学过人。19岁参加县、府、道的考试,都获得了第一名,于是中了秀才,为此他得到了学使和县令的赞赏和“器许”。他们称他的文章“观书如月,运笔如风”。然而他今后的科举道路就满是艰辛坎坷了。到了31岁,他还只是个入学生员。虽然已身入资门,但不能为官。 没能如愿取得功名,他心中不免抑郁不平。由此,蒲松龄发出感慨:“十年尘土梦,百事与心违。”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又屡试不中,从此就看透了考场的腐败,打消了再次应试的念头,不再牵挂功名得失。最后,这个在科考场上挣扎了大半生的“老兵”,融内心的孤愤与不平于笔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聊斋志异》这部不朽的小说集的创作上。 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写作,蒲松龄在铜镇尺上,镌刻了一副自己题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专心于他热爱的小说创作。他的《聊斋志异》在这三百多年间放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4: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可以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曾经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5:宴请宰相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龄的故事盘点6:赴宴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到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当了官没忘旧友。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自己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开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lsquo;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请帖“请吃半鲁”,宰相用上面“半个鲁”请蒲松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而蒲松龄却依旧“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个鲁”劝诫老朋友应“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让宰相领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像蒲松龄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贵与正直,即使没有万贯家财,我们也是富有的人,因为我们的内心坦然而丰富,平静而快乐。我们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乐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正直,我们赢得了尊敬,赢得了信任,也便赢得了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