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社会,没有关系办事都会磕磕绊绊,有了关系办事就会顺顺利利,这是我国很常见的现象。找熟人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找工作找熟人,看病找熟人,甚至是谈恋爱也要找熟人介绍。不过,心理学者认为,找熟人这种行为也未必有好处。 其实,“办事找熟人”的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因为血缘、地域等关系,在交往中通过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逐渐建立起特殊的“熟人圈子”或“自己人圈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3.3%的人希望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梦想。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学习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自己的老乡、校友等“熟人”。 “熟人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用,维持着一种社会关系的平衡,不得不承认,在相对封闭保守、讲究道德人治的传统社会中,对个人生活能起到重要的保障和规范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找熟人”讲究的是背景和“关系”,也必然带来若干不公平因素,甚至滋长“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风气,为不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为了拥有自己的“熟人圈子”,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熟悉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则,欠下还不清的人情债。就像很多人调侃的,“大城市的人忙着做事,小城市的人忙着做人”。最后,好不容易建立了“熟人圈子”之后,很多人习惯了沉溺其中,整日里忙着应酬维护,进入一个固步自封的境地,仿佛没有了熟人、关系的指点,自己就寸步难行。 总而言之,小编建议大家凡事都要仔细想一想,了解一些心理常识,找熟人其实就是人情的往来,他为你办事,等他有事的时候你就算挤破脑袋也要帮他办事,还他的人情,最终弄的自己一身伤。能自己办的事还是要自己办,这才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