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心理行为问题呈现高发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二十一世纪称之为“心理疾病的世纪”。心理健康专家提醒,我们要关注身心健康 提升幸福指数。 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群高达3000万人,中学生当中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比例高达16%;浙江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女性抑郁症的患病比例高达8%。心理障碍一方面损害人类健康,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 1.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的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3.如何衡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具体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和谐完整。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身心健康七大新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身心健康新标准如下:1.快食;2.快眠;3.快便;4.快语;5.快行;6.良好的个性;7.良好的人际关系。 5.心理健康如何判断 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事实上,企求绝对客观地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小编温馨提示:关注身心健康 提升幸福指数。虽然目前心理障碍日趋高发,对社会危害也显而易见,但人们对心理障碍的知晓率还很低,所以我们要学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