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在疫苗事件中多次发声,义愤填膺,“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严惩责任人。这种“严惩”还是回归了一位富豪的“商本位”思想,“罚他个倾家荡产”可能是最高惩罚了,而不是“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这位登上过《财富》全球50位商业领袖榜单,进过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十,是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的公众人物,在此刻最大的能量,也仅限于“建议”。 鲁迅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幸好,现在还有一些人物“争”出了声音,尽管后果未知,但人民还是一片叫好。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微乎其微的力量,当见到比自己更大的力量是站队我们一边时,总是感到良知的宽慰。 而这种发声,更多的可能不是因为公众人物的“例行公事”,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父亲。 然而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大能量的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和焦虑,也和普通人差别不大。 他当然是不差钱给孩子打最高级的疫苗,过最贵的人生,但他真的依然摆脱不了生活的焦虑。就算你是富豪,你能保证黑心的手不会在暗处伸向自己的孩子吗? 所以,“建议严惩”恐怕是这位父亲此刻能做的唯一的事了。 有一个严惩,就多一份安心,当然,也可能只是心里安慰,但也能让一位父亲感到自己“终于为孩子做了点什么”。 而更多的中国父亲,能为孩子做的,实在无法更多。 尤其是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时,绝大多数中国父亲,那在诗歌中被赞美过的“宽厚臂膀”,“安全臂弯”,“如山父爱”,都只能变成一些像“娘们”一样细小的抱怨和愤恨,轻则发朋友圈表态度,重则在网上破口爆粗。如果有可能,他们一定也想做些别的,但是能做什么呢? 这是做父亲的悲哀,保护孩子这件本能的事情,变得好像无力出手。 而想象中的父爱,仿佛应该是带着一些横冲直撞和不顾一切的。父爱和母爱的不同,不就是父亲的安全感需要不仅仅落实在嘴上吗。 但在中国,基本做不到。 东野圭吾有一部小说叫《彷徨之刃》,讲的是一位父亲为女儿复仇,千里追杀两名少年犯。当然,他本身也犯法了。“他手持猎枪,双眼布满血丝”,正义与法律在父亲面前是一种彷徨的选择。 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在韩国上映后,韩国的网站发起了“父亲为报仇害回凶手是否恰当”的投票,30.1%的人认为自己也会这么做,61.4%的人投票给可以充分理解失去女儿的父亲心情,而仅有8.5%的人认为无论怎么样这都是不合法的行为。当法律连一个少女都无法保护时,父亲有没有权力来私法救助? 这种彷徨恐怕永久难以解开。 如果东野圭吾笔下的被杀害的女孩,变成吃了毒奶粉、打了假疫苗而受到伤害的孩子,他能怎么写?估计他写不了,因为这种事情难以想象,他以一个作家的想象力,编造不出这样荒唐的事。 但中国的父亲,面临的荒唐,经历的彷徨,不是那些作家可以想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