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二战东线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二战中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没能够战胜苏联,让苏联能够笑到最后,苏联固有的军事实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苏联在当时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因素。 斯大林 一、“天时—寒冬来了” 1939年8月23日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承认,在大国博弈期间,小国的利益被无端的当成了牺牲品,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虽然毫无保留的展示了当时大国间的无耻行径,但也不得不承认它很好的避免了苏联和德国均要两线作战的尴尬,甚至为后期苏联对德日的两线作战赢得了时间。(此处不得不感慨,弱国不单单是无外交,还可能成为炮灰。)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公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刚开始的苏德战场,由于德军的突然进攻,导致苏军的猝不及防,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纵深推进1000公里,北部直逼列宁格勒,南部直插基辅,中部向莫斯科推进。如果这时德军选择集中**直接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估计苏联就支撑不住了,但是由于德军的分兵政策,以及斯大林誓死保卫莫斯科的感召下,苏军奋力抗击保住了首都,但是这不足以挽救败局。此时,寒冬来了! 冬季被包围的德军 希特勒的闪电攻势在苏联显然没有取得成功,天寒地冻的冬天彻底救了苏联人,德军当时进攻苏联时还是秋天,但是战局被苏联活活从秋天拖拉到冬天,苏联的低温让许多德军士兵承受不起,许多人德国士兵被活活冻死,棉衣、棉被等后勤保障不力,严寒的冬天,后勤保障的失利,成为德军在斯大林保卫战中惨败的两大重要因素。西伯利亚寒冷的冬天,为苏联的反守反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德国军队再一次重蹈了当年拿破仑的失败!极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士气! 苏联女兵 二、“地利—各方通力合作”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该协议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中华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租借法案》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到二战的大潮中。1941年6月22日,德国由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出动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苏联在战役开始之前的大清洗带来了军官严重断层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战役之初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此外斯大林盲目地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二战德军虎式坦克 4个月不到,苏联方面竟然损失军队高达三百万人,超过七十万人被俘,损失了96%飞机,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截止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彻沦陷,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开始,莫斯科会战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此此战役苏联方面牢牢地守住了首都莫斯科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用这次漂亮的保卫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同时,莫斯科会战也是苏联接受援助的分水岭,以莫斯科会战为界,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而美国援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北大西洋-摩尔曼斯克路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美国援助苏联最近同时也是最危险的航线。二战期间,德军利用其大量建造的U型潜艇,频繁出没于整个地中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北大西洋地区,对同盟国的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仅1939年一年的时间,德国就利用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同盟国超过400万吨的船只。该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支援英国之外,剩下的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向东北方向行进,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抵达苏联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口,并在这里卸下援助的装备,这些装备通过苏联在东欧地区发达的铁路网运到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 美国军援助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线 该航线是三条援苏路线中距离最远的航线,同时也是最艰难的路线,但却是最安全的路线。从美国东海岸起航的船只,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伊朗海岸。由于此时的德日都没有侵占中东地区,因此从这里卸货最为安全。从伊朗卸货后,物资会沿着陆路北上,从黑海高加索等地进入苏联境内。由于伊朗高原地形崎岖,且海上航线最远,所以这条路线的运量也相对较小。 二战同盟国三巨头 3、太平洋-西伯利亚路线 该路线相对于前两条航线而言距离适中,运量也很可观。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因此该线路在战争前期并没有得到频繁启用。但是该航线在美国取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后,便成为了最安全的路线。从美国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启航的物资到苏联远东的港口卸货,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运到东欧前线。各方通力的合作,为战争中的苏联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为苏联最终面对德日两线作战,仍能艰难取胜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三、“人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面对德日的入侵,苏联前期是本土作战,相对于入侵作战,作为守土作战方,更加具有心理和环境作战优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更是将苏联士兵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实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相对于苏联军队血战到底的决心,作为入侵方的德日,两线作战的困扰,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的局面不断地增加着战争的难度,以此德日在军心方面相较苏联已经先失一筹。 胜利旗帜飘扬国会大厦 此外,日军被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军力有限,难以应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因此相对于艰难的西线作战,苏联的东线作战要相对轻松不少。同时,貌合神离的德日同盟,并没有协调一致的对苏联进行夹击,这就很大程度上给了苏联以喘息的机会。综上所述,德日之所以没能战胜苏联,除却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因素汇合一处,共同铸就了二战的最终走向,正义战胜了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