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生在民国一十七年,今年整整90岁了。不出意外的话,我想她能活到100岁。 奶奶身体好,前两年医生给出的体检结论是:能去当兵。 身体好是因为心情好。她每天清早起床,哼哼唱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全能自理。 心情好是因为心态好,她的格言是:这么好的日子我不好好过,是不是呆啊? 心态好是因为她从小受的教育好。 1 第一次来我们家的客人都会以为奶奶受过多么高等的教育。 比如,她看到生人会问“你尊姓?”,人家请她抽烟她会很抱歉地说“对不起,欠学”,饭桌上互相敬酒她也会端起酒杯说:“祝你步步登高!” 就连我有时候也会被奶奶吓到。前两年她来北京玩,走在街上看到“大学”二字,不敢确认,问我是不是。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她随口冒出一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我当时就傻了,这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的话吗?! 其实我奶奶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或者说她也只认识“大”这类的单字。 上次在家吃饭的时候我给她开了一瓶王老吉,她就指着罐子上的三个大字一个个地认。王她认识,因为她姓王。老也认识,吉就不认识了。她会因为新学了一个“吉”字而开心上老半天。饭吃完了,她还会不由自主地拿着罐子重复一遍,看看自己有没有记住。 正因为从小没上过学,奶奶反而有一股特别强的求知欲。我们做作业的时候她会在旁边看着,像个好奇的小孩子;走在街上她会主动找认识的字,像刚识字的儿童;看见我们玩手机会她安静而期待地守在一旁,看到手机里给她新拍的照片,更是赞不绝口,感叹科技之神奇,并且很小女生地嘱咐我们把拍得不好看的照片给删了。 2 奶奶是私塾先生的女儿,却从小不能读书。家里有学生念书,她也只能偷听一些。而那些待人接物的辞令更多来自耳濡目染。 小时候做作业的煤油灯下,奶奶常给我背一首诗,用的是方言,我怎么听不明白,长大了才在《千家诗》找到,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声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我想奶奶根本不知道是哪些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她会背,一把年纪了依然倒背如流,就像她背毛主席语录。在外面住的时间长了,她就要回家,要“抓革命,促生产”。 听说奶奶小时候背过《女儿经》,我想她的很多行事准则大概就是从那里来的。有很多格言警句,她就像口头禅一样挂在嘴边,她既是这么念叨的,也是这么做的。“幼学如生漆”,这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用来教我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背诵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东西,小时候无意间背下的一些东西,足以终身受用。 3 虽是九十岁的人了,奶奶却一天都不肯闲着。 家前屋后的一点自留地被她打理得清清爽爽,春天是黄灿灿的一片油菜花,夏天是绿油油的大豆,收了豆子她还要平均分成五份,给各家的孩子磨豆浆。 我从小就知道奶奶是一个长走健将。因为不会骑车,方圆几里地她都是用双脚丈量,最远的时候她能走十几里地。去街上买点东西,回娘家省亲,她都用走的,双脚健步如飞。夏天热了就从路边摘两片薄荷叶夹在头上解暑。直到近些年,她才走得少了些,以居家为主。 即便是在家,也很少见她躺着、坐着,全是在忙里忙外,洗衣、种地、除草、两个儿子家来回看看……好像她永远有干不完的活。 4 奶奶88岁那年姑姑带着她到北京住了一个多月,我也有机会接奶奶到自己家小住了两天。白天妻子上班孩子上学,就我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做午饭的时候她就说,你简单点,等他们晚上回来再弄菜。到了晚上她又会说,我晚上吃不了多少,你不要为我忙菜。 也就在那两天,我和她拉拉杂杂聊得多了一些。她说她这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只要头不发昏、心里不乱,她就不会跟人吵架。她让我们要好好工作,“有了交易要当交易,不能离了交易想交易”,交易就是工作的意思。 她还跟我说,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爷爷在世的时候脾气火爆,经常动不动为一点小事跟奶奶嚷嚷,可是奶奶从来不听他的,不跟他争吵。以柔克刚几十年,专治各种不爽。 我唯一一次见到奶奶生气也是在那年春天。姑姑和姑丈带她到商场买了一件新衣服,她说什么也不肯要。我去的时候她正在生气,真的很生气,硬要姑姑去把这件衣服去退了。 5 老家人常说一句话: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反过来说,一个好母亲,至少影响三代人。如今我们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了第四代,二十多口人。爷爷走了以后,奶奶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二十多口人都平平安安,不出什么差错。 每天,她都要屋后的祖坟上转转。那里有太爷爷太奶奶的墓碑,还有爷爷的坟。她把坟前的那条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站在那自言自语,又像是和逝去的亲人拉家常,向他们念叨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请他们保佑家里的满堂儿孙。 爷爷去世十年了,却一直没有立墓碑。按本地风俗,要夫妻二人全部百老归天之后才会立碑。 我盼望奶奶活得久长,一方面是亲情使然。只要她在,这个家永远都有欢笑与和气,让我们每次归去和离开都倍感温暖。 另一方面,每当我想起奶奶,便看到一个凝结着传统智慧与美德的女性样板,她身上有着旧时光里某种温热而无形的东西。只要她在,那个东西便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