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小红本,同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丈母娘喜欢女婿?而婆婆讨厌儿媳妇?“傻女婿”“刁儿媳”,为何如此厚此薄彼? 1、女婿是客需招待,儿媳进门得管教 女婿通常是不和丈母娘家生活在一起的,周六周日、逢年过节,带着外孙来看看姥姥姥爷。换句话说,女婿是“客”!客人是要招待的。听说姑爷上门,老两口儿大清早就开始折腾。买菜、做饭,家里卫生也得收拾收拾,生怕对姑爷招待不周。 儿媳妇就没这个待遇了。即便是不生活在一起,婆婆很容易在儿媳妇身上进行“身份对照”: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嫁为**,婆婆会不自觉的把儿媳妇如今的表现和自己年轻时候进行对比。这一比,“看不惯”就来了。 两代人本就存在价值观差异,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习惯的变化,年轻人的“习以为常”在老人眼中成了娇气、懒惰,在“对比”中被凸显、放大。如果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矛盾肯定会更加严重。此外,婆婆在儿媳身上找“身份对照”,还与同为女性的“权力争夺”有关。 中国家庭自古女主内,家族中不同女性之间存在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谁管家,谁手里就管钱管钥匙,说白了,就是内部事务“统治权”的问题。儿媳妇没进门,全是婆婆说了算。儿媳妇进来了,婆婆多少会有些有人要“夺权”的顾虑。 今天晚上吃什么饭,中午买什么菜。儿子该添衣了,买哪家的,贵还是便宜。下午几点去接孙子,周末学画画还是学乐器。说起来好像都是些家长里短,可这些所谓的鸡毛蒜皮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妇女在家中每日都要操劳的。 平时咱们交个策划案,有人指手画脚尚且心里不自在,何况是和自己的儿子、老公有关的事。外人看来可能是“何必”,但在她们看来却无比重要。更何况女人本就在一些事上比男人更细腻,想得也多些。“哼!不是亲女儿,就是不一样!”“哼!不是亲妈,就是不一样!” 2、对女婿和儿媳的期望值不同 女婿是客人,谁会对客人要求苛刻呢?有人说,当下中国家庭“亲家”之间,能安安稳稳坐下来吃顿饭就很不错了。丈母娘对女婿一般没有过多的要求(注:此处的要求多指情感上的,物质上硬性设备方面,估计婚前都要求过了,达不到要求也当不成她女婿),反而有一种“托付”。 古代甚至当下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观念认为:女儿不算自家人,儿媳妇才是。女儿嫁到别人家,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女儿过得好不好,都是婆婆和女婿说了算。丈母娘对女婿好,其实是希望女婿能对自己女儿好。儿媳妇就不一样了,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自然要按我家的规矩来。 女婿嫌饭不好吃,那是我们招待不周。儿媳妇嫌饭不好吃,怎么那么不懂事?你妈怎么教育你的?这其实是一种“双重标准”。丈母娘对女婿没有过多的期待,女婿做了什么,都是“意外收获”,是要额外加分的。 女婿上门给岳父岳母买什么,帮小舅子、小姨子安排个工作,找个对象,老两口高兴得不行,出门见人就说,到处显摆。而女婿那里的“意外收获”到儿媳这里就成了“理所应当”。一个是不该做的做了,一个是该做的都不会做、做不好,其实无非是对女婿和儿媳的期望值不同罢了。 当代社会学家提出的:“好儿媳8个标准”“好婆婆10项法则”、家庭规模缩小化、相互理解、互不干涉、儿子发挥调节作用等等,不是空喊口号就是治标不治本。俗话说“无恩不结父子,无仇不结婆媳”“蜀道难,难不过婆媳关系”,好像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换个角度,什么才叫完美?怎样才叫改善? 罗曼罗兰:“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毕竟,我们还有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