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的方式祭奠是最长久的祭奠,写在书中的感激是至诚之感激。” 10月7日晚,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迎来第十期的收官之作。在最后一期节目中,主线嘉宾著名作家梁晓声分享的这段感悟,与《我相信》全期节目的主旨不谋而合——以书信文字为体,以精神信念为骨,“我手写我心”,塑时代信念群像,溯民族信念谱系。 同期节目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主任设计师贺中琴担任写信人致信梁晓声,两人虽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但他们殊途同归,分别在文艺事业和科研事业中身体力行地传承、坚守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两人的信念在节目现场交织、升华,成为《我相信》全期节目的完美落幕。 全平台口碑热度双赢,激起万千声浪 《我相信》节目同步播出于咪咕视频及东方卫视,在周五晚上的综艺大战中杀出一条热播之路,站外全网视频播放量突破一亿。同时,以节目嘉宾手写信和回忆为基础影视化还原的视频片段、节目精彩访谈等视频片段播放量达到2618万。来自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嘉宾讲述了不同的人生故事,传递了独特的精神信仰,引发社会强烈共鸣,众多观众网友争相点赞、讨论,节目全网热搜榜单137个,话题阅读量超13亿。 作为一档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摒弃虚构与娱乐向内容,回归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史,以心为信,提振社会精神,弘扬时代正气。《我相信》成为爆款,充分证明了经典的节目体裁能在当今电视节目市场中脱颖而出,优秀的人文精神也能穿越时间洪流,丰实观众的精神家园,形成新时代下的精神共振。 以书信承载信念,激发精神共鸣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自古以来,书信与生活紧密相连,承载故事与情感,照映出历代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面貌。《我相信》复旧了手写书信传统,采用“读信 访谈”的结构叙事,每期节目以多封书信串起多个生命:主线嘉宾的自述信,“写信人”嘉宾的书信,以及最后的“致信时刻”。每展开一封信,就打开一段平行人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故事脉络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 “我相信”不仅指书信的形式,还包含信念的内容。借由信件,嘉宾们自剖内心成长,还原每个人的信念史,为当下的社会给出不同维度的人文关照。观众也得以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因互相影响、互相激励而产生的温暖与力量。 一封信,一部个人励志成长史 《我相信》在嘉宾的选择上别有深意。自节目播出以来,运动员、航天人、民警、作家、音乐人等不同领域的时代人物莅临节目现场,他们回望人生的跌宕与成长,溯源其信念缘起。节目总策划向阳表示:“我们选择的是在人生路上不断自我成长、有信念支撑自己并且寻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成长者’。” “冠军”信念是《我相信》中重要的故事线索之一,从邓亚萍、徐梦桃、水庆霞、武大靖、范可新等不同竞技领域的冠军中,观众不仅能看到他们循信念之光一路披荆斩棘,以血汗浇筑的“冠军成长之路”,更能看见他们在离开赛场之后,决胜人生赛场的力量;时代巨变中的文化传扬也成为《我相信》的核心命题之一,单霁翔、阿朵、王珮瑜、白燕升、陈薪伊、梁晓声等文艺领域的翘楚分享了其从民族和历史中寻求文化根基,又在新时代背景下推陈出新的思考和经验;从陈薪伊、萧敬腾、郑钧等嘉宾跌宕起伏的信念故事中,观众又将从其中发现自我的关照,找到在任何人生际遇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力量。 “这些人的共性就是他们给自己人生赋予了光,这光同样照亮了别人。他们有坚强的信念、有战斗的精神、有不放弃的轴劲。这些人的故事和信念是我们在《我相信》节目中要追逐和呈现的”,总策划向阳说。《我相信》挖掘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真实具体的人物故事,以个体的成长为述事片段,交织成新中国时代精神发展的鸿篇巨制。 科技视听彰显传统书信新魅力 书信自有其隽永美感,但如何让这一传统的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的综艺舞台上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我相信》选择用视听语言的升级,以影视化还原嘉宾的回忆片段与手写信内容,并结合XR、AR等新科技的创新场景打造,使静态的写信、读信变得可听可感,赋予观众沉浸式的视听享受。 《我相信》并不一味炫技,而是选择以内容巧思结合技术呈现,让XR成为节目整体的点睛之笔,烘托整体节目氛围,带领观众更好地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邓亚萍出场时所走的时光长廊,仅仅5-10秒的画面,节目组就找了几十个G的素材,通读她的自传《心力》,才从中挑选出最适合回溯她的历史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播出后,东方卫视、中国移动咪咕还携手人民阅读、人民数藏联合推出了《我相信》节目纪念数字藏品礼包,其中包括多位嘉宾的国庆祝福与手写信件。数字藏品的推出,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珍贵纪念,让信念之光不随节目的收官而消逝。 《我相信》以书信还原民族情感中的质朴与真诚,以慢文化为浮躁社会注入沉淀思考的力量,以返璞归真的形式让“人”的信念更为真实可信,达到感召观众、凝聚社会精神文明的目的,做到了以文化关照社会的节目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