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一直哭个不停,不要责骂他们「不听话」,要理解他们可能只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诉求。 一位妈妈跟我说: 虽然宝宝才几个月,但总觉得他听得懂自己在说什么似的。有时候他不高兴地尖叫、大声哼哼,我就轻轻拍拍他,告诉他宝宝不要闹,妈妈在这里,他就真的撇撇嘴安静了下来。 这位妈妈的感受,可能并不是一种错觉。有研究表明,婴儿对于环境的理解力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育学研究发现,6 个月的小婴儿已经开始尝试着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 他们还无法开口说话,也无法行走,但是他们确实会注意到许多家长不认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开始展现与人沟通的天性,例如微笑、皱眉、哇哇大哭。 作为刚刚降临人世的生命,婴儿有他们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天然地知道: 能获得越多的有效关注的婴儿,就越有可能得以存活。因此,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让自我诉求被满足! 对于小小的软萌的小婴儿来说,他们的每一声响亮的啼哭,每一次伸脚踢腿,每一个皱眉撇嘴,都是在表达「我想要……」 对于小婴儿来说,食物来源、安全感和爱的需求,是最直接最无可回避的本能。 有经验的父母,会聆听婴儿的哭声,根据不同来辨别孩子是饿了,需要换尿布了,还是生病了,又或者是困倦了需要安抚哄睡?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表达欲望愈是强烈的婴儿,就愈有可能得到满足。 别说是身为人类的小宝宝了,就连一只普通的小猫咪,都知道在肚子饿的时候要对着主人大声嚎叫,催促主人往猫碗里添饭。 成年后的猫咪则更加精明,会使用更加委婉迂回的方式获得食物和宠爱。 我的猫就很懂得示意我和她一起去洗脸台,拧开水龙头给她喝新鲜的自来水,而且最好让我用手掬出一泓清水奉献给她。 我至今也搞不懂,她是怎样让我明白她这么复杂的指令的 —— 多少有种「灵光一闪,心灵感应」的意义在里面。 而至于小婴儿和父母(通常是母亲)之间,「心灵感应」的案例就更多了。 比如,妈妈由于某件事感到愤怒和紧张,宝宝立刻感受到了,并不安地大哭了起来。当妈妈心情愉快时,宝宝也面带微笑,充满喜悦。 所以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才说: 「养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妈妈的天然自信。」 温尼克特在此强调「妈妈」的本意,是为了指出母婴之间的天然牵绊。在现代社会,「妈妈」应扩大为家长更合适,毕竟育儿是一项团队合作,队友们彼此配合能够做得更好。 成功解码小宝宝的诉求「暗号」的家长们,都做对了一件事:他们充分地相信了自己的直觉,也相信了孩子的表达力和自身的理解力。 他们没有完全依靠「专家育儿」和「书本育儿」,而是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交流方式。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而孩子的主要养育者(通常是父母)则是最了解这份宝藏价值的人。 育儿专家只能告知家长们一般孩子的成长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哪几种典型行为,孩子成长中会遇见的常见问题,但他们很难具体细化到了解每一个小宝宝的天性、喜好和具体面临的困境。因此,鼓励父母相信自己的力量是最好不过的。 对待一个脆弱软萌的小婴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侧耳倾听,并和他 / 她建立亲密且信任的关系。 不要担心自己的育儿经验不足会做错事,要相信通过学习摸索,我们能够将最重要的事情都做对。 孩子并不需要事事周全、完美无缺的父母,他们更需要不自傲、充满充沛的爱、尊重孩子天性,和孩子一起在育儿之路上蹒跚成长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