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行为」: 下班到家先猛吸娃一口; 看见娃的小屁屁总忍不住想捏一把; 还有......每天关注娃拉没拉? 只要宝宝不每天拉屎,就会忧心忡忡—— 孩子又双叒叕囤屎了? 宝宝每天吃得那么多,怎么会不拉屎呢? 往常拉的屎又是怎么来的呢? 屎的进化之旅 说起屎,咳...... ?? 的前世今生,还要从我们的嘴巴开始。 第一旅程:嘴巴 食物在这里被切碎嚼烂变成食糜,通过咽喉领航员的引导,进入食管,来到胃。 第二旅程:胃 食物碎屑在胃壁上翻滚跳跃,开展一场趣味横生的极限运动,与胃液混合逐渐被分解。 第三旅程:十二指肠 在这里,胆汁将为便便的雏形涂上颜色。 第四旅程:小肠 经历一场几个小时的「蠕动」,大部分营养都会被消化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被运送到大肠。 终极旅程:大肠 大肠懒洋洋地拿走最后的一些水和无机盐,把剩下的渣渣搅合塑形,并告诉大脑:准备出厂!屎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了。 两个常见的「囤屎」现象 排除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便秘等),宝宝常见的囤屎现象主要分为两种: 1伪「囤屎」:攒肚 攒肚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宝宝消化系统发育的标志之一。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 3~6 周后,6 个月以内,母乳宝宝更容易出现[1]。 满月后,宝宝身体内消化系统的产酶明显增加,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增强,产生的食物残渣变少,不足以刺激直肠蠕动排便。 换句话说,攒肚,是宝宝学习排便的一个过程。家长们不用太担心,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然,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攒肚的宝宝也不少见。只要宝宝发育曲线良好,各方面都很正常就没啥问题。 2真「囤屎」:排便困难 真「囤屎」常见添加辅食后的宝宝出现的大便干硬引起的排便困难现象,俗称「便秘」。判断宝宝是攒肚还是便秘,主要看以下三点: ? 看精神状态:活动如常 or 烦躁不安 神色如常,情绪稳定是攒肚; 精神差、睡眠差、烦躁不安、持续哭闹、腹胀,可能是真「囤屎」。 ? 看便便性状:黄色软便 or 干硬带血 黄色软便或者黄色糊糊(稠度小于花生酱)是攒肚; 大便粗大、干结,或者在 ?? 外粘有血丝,可能是真「囤屎」。 ? 看排便表现:轻松顺畅 or 痛苦费力 肚子软软的,无排便困难或痛苦的表现是攒肚; 排便持续 10 分钟以上,或伴有尖叫、哭闹,因排便干结费力而引起面色发红或发青,可能是真「囤屎」。 真「囤屎」了怎么办? 如果宝宝真的出现大便干结引发的排便困难,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让宝宝多运动 缺乏运动也会引起便秘。对于婴幼儿,可以用手掌轻轻摩擦宝宝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旋转按摩 10 次,休息 5 分钟,再按摩 10 次,反复进行 3 次。每日可以按需进行多次。 也可以让宝宝仰卧,抓住宝宝双腿做屈伸运动,即伸一下屈一下,共 10 次,然后单腿屈伸 10 次。这类似于排气操,会帮助宝宝的肠蠕动,有利于大便排出。 对于稍大的宝宝,可以鼓励其多爬行,多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培养排便习惯 宝宝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该排便时,孩子还在玩耍,抑制了便意,久而久之使肠道失去了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 这种情况,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个喜欢且合适的小马桶。鼓励宝宝在餐后 30 分钟之内坐马桶,例如每天 2~3 次,每次 5~10 分钟,如此每天坚持。可以适当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宝宝尝试,比如只要孩子愿意坐在马桶上,就可以得到贴纸之类的奖赏,并不一定非要排便。 锻炼过程中,如果宝宝出现便秘,可以先停止练习,2~3 个月后再开始。因为有些宝宝不习惯或者对坐便不感兴趣时,就会为了逃避坐便而故意克制排便。 调整饮食结构 在宝宝辅食添加或者新奶粉的过渡期出现的排便困难,可以尝试调整饮食结构来缓解。 日常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宝宝。 可适当增加油脂摄入,适当的油脂具有润滑肠壁,软化大便、轻度兴奋肠管、增加蠕动、减少大肠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排便困难[2]。 根据《中国 7~24 月龄婴幼儿 / 学龄前平衡膳食宝塔》建议,不同年龄宝宝每日建议吃油量也不同,家长可根据自家宝宝的年龄规律性地添加: 但并不是所有的油脂都可以起到缓解便秘的作用,例如部分配方奶粉中棕榈油代谢时产生游离的棕榈酸,易与肠道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钙皂,可能导致大便变硬,引起宝宝排便困难[3-5]。 喝奶粉的宝宝,可以选择添加了 OPO( 1,3 - 二油酸 - 2 - 棕榈酸甘油三酯)结构脂的产品,有助于减少肠道内皂钙的形成,帮助减少宝宝大便变硬、排便困难的概率[6]。 日常饮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宝宝。 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大便的含水量,能使大便质地更软且更易排出[7]。 此外,辅食喂养的宝宝多喝水也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尤其是摄入较多膳食纤维以后,更是要注意适量多喝点水。 低聚半乳糖(GOS)、 低聚果糖(FOS)等膳食纤维,常被作为益生元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中。它们不能被身体消化,进入大肠后,部分有利于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增殖,既能增加便便湿度,又能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蠕动[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