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病的孩子中,经常看到有些很怯懦,四五岁了,问他问题还会往妈妈怀里缩,不敢直接看我,要逗几句,才敢开口说话。家长总是会把他往外推,批评孩子胆子小,没用。我听了心里其实都有些不是滋味,孩子胆小怯懦,实际上跟脾气虚是有很大关系的,家长不晓得,一味的锻炼和指责孩子,其实对孩子成长并不好。 心虚胆怯是个中医术语,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症候。通常看到孩子走过来,怯怯懦懦的,紧紧贴在家长身边的,我大致就知道这孩子大概率是气虚的,气虚体质的孩子抵抗力就会弱一些。孩子胆小,就我的观察,超过一半不是性格原因,而是体质问题,随着孩子发育成熟,就会慢慢改善。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看到孩子这种表现背后内在的原因,要警惕,要调养好孩子。 为什么“胆小”跟健康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人有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中医把它们称为五志,其中主管害怕的脏腑,就是肾。 肾气不足的孩子就会胆小怯懦,很容易受惊吓,感到害怕。 反过来,恐惧的情绪也会损伤肾的功能。 有的孩子受惊过度,“吓得尿了裤子”,就是恐伤肾的表现。 跟这种情绪直接相关的还有一个脏腑,就是胆。 我们经常说“胆小”,实际上就是基于对胆的功能的认识。胆气一旦不足,就会使人优柔寡断,胆小怕事,不敢面对,这在孩子表现的就更为直接了。 改变孩子“胆小”,比锻炼他更有效的办法是改善体质 肾气足,肝胆健旺,孩子的怯懦就会明显有所变化。补肾气,技巧在于补脾。 肾是先天之本,要靠后天之本脾的给养。孩子脾常不足,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孩子由于家长的错误喂养,导致脾虚,脾胃功能薄弱,脾阳不足。脾阳是靠肾阳的温煦的,脾气不足就要用肾气来补,肾气不足,孩子就会出现怯懦胆小的表现。同时,肾水生肝木,肾气一旦不足,肝气就难以为继。肝胆是不分家的,肝为阴,胆为阳,肝胆相辅。在这影响下,孩子就更畏畏缩缩,胆小怕生了。 如果孩子长期肾阳不足,肝胆不足,体质就一定是很差的。 可见源头还是在脾。要调补肾水和肝胆,就要从调补脾气着手。 减少伤害孩子脾胃的行为。 最关键就是让孩子少积食,及时助消化。90%以上的孩子脾气虚形成气虚体质,都跟消化状态不好的时候家长还继续哄喂相关。日常孩子不吃就不要理他,很能吃你要控制他。 健脾,补脾气 。要成为孩子日常饮食、生活上的一个重点。孩子消化情况好的时候,家长要有意识的帮孩子补脾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健脾补气的方法也要相应有所调整,通常来说,补脾气最好的是太子参、白术,很多家长喜欢用淮山,淮山是补脾阴的,要根据情况搭配使用。如果孩子很能吃但还是瘦,胃强脾弱了就要用沙参、麦冬等等,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来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孩子的阳气充沛了,心虚胆怯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的。 情志顾护。 胆怯的孩子会特别敏感,需要家长多鼓励,少打击。很多家长喜欢当众批评孩子,说孩子”很没用“,”比某某小朋友差远了“等等,会让孩子更没有自信。经常鼓励孩子当众表达,这样锻炼孩子有用吗?是有用的,但是要循序渐进,自信心要一点一点的树立,让孩子做一些他能完成的事,慢慢孩子知道自己也可以,信心就会积累起来。随着孩子五脏六腑发育逐步成熟,情况就会越来越好。 食疗方 小儿提气汤 材料: 白术8克、山药10克、芡实10克、佛手5克、枸杞子5克、瘦肉2两。 做法: 加清水800毫升,煎取100毫升,温时分服。 功效: 健脾、固肾、柔肝。 适用年龄及次数: 3岁以上,消化好的时候喝,3岁以下喝汤不吃肉渣。1岁以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周2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