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关注:我国初中生比本科生就业机会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7月22日公布的“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得出如此结论。来自全国各大区域的113个城市的数据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最容易就业,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毕业生均比本科生容易找到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东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数据反映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本科生就业难与他们的就业结构有关。本科生要么考取硕士以上学历,要么把眼光放低点,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初中生就业容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东海 发布全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无疑是最有权威的部门,但以此推断大学生就业率低是因为他们眼眶子太高,恐怕缺乏说服力。 虽说职业岗位没有贵贱之分,但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说,初中生所从事的岗位,很多只是一些简单劳动;而本科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从事的多是一些有专业技能要求的劳动。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处于劳动密集型,用工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要求不高的现实,本身就决定了初中生比本科生就业机会多,这与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没有必然联系。 鉴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多分布在农村(因为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因此,初中生就业率高,实际是此前媒体报道过的“民工荒”换了个说法而已。这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天公布的二季度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排行榜”上也可以看出。拿北京、上海和广东来说,该榜显示,最容易就业的:北京为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治安保卫人员;上海为机械冷加工工、裁剪缝纫工、电子元件制造工;广州为营业人员、收银员、体力工人、秘书、打字员。这些岗位的共同点,就是对求职者知识水平要求不高,从业人员多为近年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民工荒”的形成,有用工企业工薪过低或拖欠薪水、劳动条件恶劣的原因,但也有目前投资急剧增长、农民工流入数量赶不上企业新增岗位数量的原因。不考虑这些外在的因素,不分析内在原因,单凭初中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表象,就断定本科生就业率低是由于就业观念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做到以理服人。 我不否认有的本科生找工作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但毕竟只是少数,不是主流。现在的学生找工作也很实际,不像从前的学生只想找个好单位托付终身,而是更注重自己的爱好和发展,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前,他们多选择灵活就业。大家看看周围的情况就知道,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了,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找到了工作,只不过这种就业方式难以体现在有关单位的统计报表上。 现在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数量、质量的竞争。尽管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只有17%,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教育发展能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倒觉得,这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反映出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方向出了问题,也不是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有多大问题,实质上是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要有起码的就业底线 江子骐 初中生比本科生就业机会多?有关方面在作出某些结论的时候,可能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本科生和初中生本身的价值尤其是附加值是根本不一样的。 尽管马克思说了,价值是凝聚在商品当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由于劳动时间长短不一样,技术、知识含量不一样,复杂程度不一样,不同商品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大小的差别。尽管我们不能直接把大学本科生和初中生等同于商品,但实际上,他们的价值也确实因为彼此付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本科生要比初中生接受更为高深、专业的教育,要比他们多付出6年的学习时间及更大的机会成本。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相比初中生而言,本科生及其家长必然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有更高的期望值。 而如果我们注意不到这些理所当然的差别,如果我们始终只是单方面倡导本科生应进一步降低自己对工作岗位和报酬的期望值,不仅极有可能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而且也充分说明有关部门缺少必要的责任心,缺少对人情世故的必要尊重和考虑。 虽然我们承认,国家和社会需要一定的贡献和付出,一些艰苦的工作岗位需要大学生;虽然我们知道,一些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竞争能力确实存在问题,就业难是整个社会目前面临的难题;但我们更需要认识到,任何东西,其实都有一定底线。如果严重、长期性地偏离这个底线,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和悲哀了。 本科生就业难的事实表明:我们国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报酬还不尽如人意,社会依然还存在脑体倒挂的现象,人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大学教育确实还存在着失败和不足。 实际上,在整个国家日益尊重人才、充分注意和发挥人才作用的大背景下,难道我们真的要本科生放弃自己应有的价值底线,没有选择、没有比较地去抢夺那些技术、知识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 “初中生畅销”考问用工生态 耿银平 初中生比本科生就业机会多,当然与本科生自我定位较高有关系,但人才市场对于初中生的恶性需求,也是问题的关键。 本科生因为文化素质高,政策水平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除了不得不用本科生外,多数情况下,人才市场会讲究“经济成本”,寻找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在重复性劳动和科技含量低的流水线工种中,尤为如此。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多是些进城务工人员,便于管理并且节约成本———老板们容易在待遇、薪酬、福利、劳动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偷工减料”,从而创造更大利润空间。 沿海地区已经爆发出的“民工荒”就是明证。比如,广东有数以万计的外来工群体,他们文化层次不高,多是“初中生”。长期以来,忍受着十几年来不变的工资、高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承受着企业不讲诚信,拖欠、克扣工资的委屈,加班加点却得不到报酬。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务工人员在维*和劳动纠纷中,往往是弱势群体,成为忍气吞生的受害者。而大多数本科生面对这样的窘境时,多会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所以,“初中生工人”成为就业强势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形成的恶劣用工生态环境的反映。 我们不妨做个设想:如果在劳动保障、福利待遇、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打工者不再忍气吞生,初中生还会“畅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