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二十年前,游离于单位之外从事自由职业还被视为新鲜而大胆的举动。更多的人到哪儿办事,常常需要开具单位的介绍信,“单位”成了个人的另一张身份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自由、个性在职业中愈来愈彰显出价值,自主择业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自由职业者正逐渐从保守观念中的“脱离轨道者”转变为“不受束缚者”。他们重视自由与个性,追求工作的创造性与成就感,而且把较可观的经济收入作为一种合理的追求。自由职业者人群的壮大,正向我们展示着愈来愈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 当然,逃离了单位制度的管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要成为自由职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社会生存能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一位自由撰稿人说,“想做自由职业者,还必须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甚至你很可能从此开始每天要为温饱发愁。” 理由一:脱离单位约束 做一个“单位人”就意味着争分夺秒地打卡,也许还要应付微妙的“办公室政治”,时不时还要看上司脸色。原本做编辑的自由撰稿人麦小麦,形容自己“跟人打交道有点弱智,不会搞办公室政治”,自从辞了职,没有上司的约束,也没有同事间的互相猜疑和排挤,她说:“我要的生活,随意,别人不能约束你,自己约束自己。” 理由二:追寻自主状态 在旅行社、广告公司、翻译公司一路做过来的no-blewolf,如今再也不用由老板来安排自己的工作量了。他可以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想多赚点,就多接点活儿,想清闲点,就少接点活儿。”不太忙的时候,他会睡到自然醒,泡壶茶、抽根烟,听听音乐,享受一个悠闲的上午。见惯了上下班高峰时段,冷着一张张脸、穿着高跟鞋从身边擦肩而过的白领,瑜伽教练郭蔷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每周六节瑜伽课,除此之外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在很多在公司工作的朋友们赶着加夜班的时候,郭蔷从不熬夜,每天晚上准时11点睡觉,工作一段时间觉得太累了就停课去度假。自主的生活状态是许多自由职业者共同的追求,他们不用每天早上揉着迷糊的眼睛赶班车,夜晚可开夜车也可玩通宵,想躺着就不用坐着,想睡觉不用死撑着。有时忙累虽然也在所难免,但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就“情愿做,就欢喜受”呗。 理由三:实现创业梦想 在不少自由职业者看来,和“单位人”相比,他们的人生更具挑战性,接近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汪振俊就是个执著的“梦想家”,如今他为一些it企业的外包项目提供服务。他说:“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在三四十岁时没有创业。”抱着创业的冲动和理想,原本在一家it企业发展得不错的他选择了做it业的“个体户”。为了在最好的年龄段创业,他甚至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某公司解决广州户口的条件。虽然熬通宵加班加点赶项目是家常便饭,但是谈起未来,有梦想支撑的汪振俊疲惫的脸上还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理想就不会感到累,知道今天的付出意味着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体户” 一家杂志对中国几大城市的点评中,对广州的评价是“你感到自由,没人关心你的隐私,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忙碌;你感到不自由,为上班和塞车烦恼,想做老板和自由职业者。”可见,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仿佛江湖中的独行侠,自由职业在这个城市正悄悄受到青睐。 在“单位人”占压倒性比例的时代,个体户被特指为那些以做小生意发家致富的“游离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群高学历、高技能,主动脱离单位自己“扫食”的人出现了。这些不隶属于任何固定单位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体户”,被统称为“自由职业者”。他们是独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他们通常是脑力劳动者或服务提供者,但未必一律在家里工作。实际上,自由职业者的增多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走向法制化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也正是对社会和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 以往,人们印象中的自由职业者大多是自由撰稿人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例如演员、画家、音乐家等;而现在,平面、网络、时装、工程、服装、珠宝等各类设计人员、摄影师、翻译等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也加入到这一行列;公关、家教、保险代理、咨询等服务行业也投入其中;随着执业制度的完善,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也有了自由职业的倾向。 不能承受的自由之重 有人说:“如果你爱他,那么鼓励他去soho吧;如果你恨他,那么诱骗他去so-ho吧!”其实脱离单位,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自由潇洒背后也有孤独无奈。自由职业并非人人都能做,也并非想象中的快活,面对不稳定的收入来源,常常使一般人迟疑是否加入这个行列。在享受“自由”之余,也不得不承受脱离集体的“自由”之重。你是否能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是否足够?没有上司或老板来监督安排,自我掌控能力是否够强?能否忍受孤军奋战的孤独?是否能够承受脱离体制后的“职业风险”?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再选择吧。 脱离控制的自由 自由职业者同样需要有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自由职业者在很多时候是“没娘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要完全靠自己解决;有的活儿如果客户急着要,就是不吃不睡也得赶出来。自由翻译noblewolf说不能轻易地拒稿,否则“拒过两三次后,人家就不会找你做了。”“其实,自由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却可能比其他人更大。”另一位做翻译工作的张先生说,他一个月要是不能承揽到一定数额的活儿,生活就成了大问题,他要养家糊口,还要为自己的未来和儿子做好积累。看来自由职业者的潇洒往往有着单位人无法体会的“不自由”。 一个人的战争 自由职业者的生活是孤独的,而且需要有很强的自制力,不能因为家庭环境的舒适而忘记了工作计划,甚至电视剧就可能是最大的敌人。可以说,和孤独与自觉性的对抗,是自由职业者“一个人的战争”。要做自由职业者必须是一个能主动工作的人,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地完成手头的事情,还必须是一个做事计划性很强的人,懂得维持工作与生活方面的平衡,不会因为在家工作而导致生活秩序大乱。所以平面设计师阿明遇到别人羡慕的眼神时,心里还会有苦难言地嘀咕一句:“没你想得那么好”。首先是寂寞,一个人工作的负面效果,自由而又寂寞,像一个离群寡居的现代隐士。从这个角度说,自由职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需要懂得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能回避的风险 其实做自由职业者绝对是需要勇气的,一不小心,隔壁阿姨会认为你是个无业游民,也容易被父母看作不务正业。没有单位这棵大树好乘凉,就得自己面对职业风险。近一点的压力是这个月能否赚到糊口的钱,远一点则要考虑今后的财源是否稳定可靠等等。生活的压力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重负。作为自由职业者,不得不时刻准备着为自己充电,否则不知哪天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真正变成一个无业游民。而且没有单位定期为你交各种保险,自己也得多费心。不过,很多自由职业者既然敢于迈出脱离单位的这一步,一般对于单位保障的问题并不会太在意,做文案的草子甚至说“那么早就急着养老也太消极了”,他们普遍觉得为了各种保障守着单位不放是一种消极和依赖的心态。 “独行侠” 走向何方? 继续“自由”? 杜冰的经历很有趣。今年29岁的她从大学毕业起一直在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广告公司常年的加班使她很想做点清闲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缘,她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改行做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行政主管。结果忙惯了的她,一旦闲下来还挺不适应,又想做回老本行,这时刚好朋友找她帮忙做设计,她就此辞了职,专心在家自己做设计。其实,自己做设计一点不比原来在广告公司轻松,但是现在“心态不同,做得是好、是坏和自己的前途、收入密切联系”,杜冰即使连续加三个通宵的班,也不像过去在广告公司那样成天抱怨了。她说她的身边还有很多设计师和文案和她一样,是自由职业者,大家都不愿意“再回到公司打工,被别人支配”,不但“被别人看着打卡很压抑”,而且相信“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付出得多,回报得也多。” 回归集体? 事实上,许多自由职业者,在经济上比一般的上班族要宽裕。也正是因为在经济上率先进入了小康,他们才可以潇潇洒洒地选择“自由”。绝大多数的自由职业者,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表示满意,80%的人无意结束自由职业生涯,但也有大约两成左右的人,希望能够回到体制内。“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恐慌感越来越强烈”,40岁的音乐人张谦说,他想从在各个酒吧串场子真正安定下来。翻译noblewolf也表示以后还是会回到集体中,在他看来,“有创作才能的人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还是无法脱俗,想到将来要成家立业、对家人有所交待这些现实问题,他说:“现在偶尔任性一下,将来还是会回到单位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