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上海市女性就业研究课题组”了解到,“2004年上海市女性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女性失业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因信息传递不顺畅以及失业女性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很低,很多失业女性并不了解市政府出台的很多再就业扶持政策,这成为失业女性再就业的最大障碍。而大部分失业女性认为,“性别歧视”并非是造成她们失去职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该调查是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2004年5月至7月在全市范围内所作的抽样。 女性失业趋向年轻化 和上海男性劳动适龄人口相比,上海女性失业率超过男性的一倍,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业的威胁。而上海女性失业率和待业的比例高出男性12个百分点。 从上海市失业女性群体的年龄结构看,40岁至49岁年龄阶段仍然是失业女性群体的主体,占到所有失业女性的一半。其次是30岁至39岁年龄段,占失业女性群体的22%。 根据年龄分组的就业状况看,40岁至49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每3人就有1人失业,就业形势最为紧迫。而对于处在最佳劳动年龄的30岁至39岁年龄段女性群体,失业或待业的比例高达25.4%。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失业正在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学校毕业不久的21岁至29岁年龄段出现了14.4%的失业女性。 学历越高收入就越高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在业女性的劳动收入月平均为1200到1300元,14%左右的在业女性月收入未达到上海市635元的最低工资标准,高薪在业女性的比例较低。 近半数在业女性月收入在1000到2000元,2000到3000元之间占15%,约有一成左右在业女性可以得到3000元以上的高薪。 调查也显示,文化程度对个人的收入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高,收入也越高。受访者中,按月平均收入计算,小学为813.33元,初中为1160.11元,高中为1352.75元,大专为1782.04元,本科为2125.48元,而研究生文化程度月收入超过3000元。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 报告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产业结构调整和外来女性劳动力的进入是上海市女性失业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先后有100多万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其中女性占55%,这是女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另一原因是大量外地女性劳动力涌入上海。目前上海流动女性人口为160万,相对来说,外来流动人口对收入和劳动条件要求低,因此在低层次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优势,再加上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迫使本地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 信息不畅阻碍再就业 同时,就业、培训信息的传递不顺畅以及失业女性对这些信息的低效率利用是她们职业流动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为推动再就业作出了很多努力,譬如为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而推出了一批就业岗位、为自我创业人员提供了创业低息贷款,以及为失业和待业人员提供了每年一次的免费就业培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失业女性只是听说过这些措施,而真正了解和熟悉者为数寥寥。 当问到“上海政府为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推出了一批就业岗位,您是否知道”时,近80%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但只有不到10%的受访问者表示“很熟悉”。当问及“上海市有关方面对自我创业人员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您是否知道”时,也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知道,但只有4.1%的受访者回答“很熟悉”。 因为信息获得的不具体,也导致了失业女性群体对找工作相关信息的利用率低,以“失业和待业人员可以获得每年一次的免费就业培训”为例,仅有6.1%的受访者表示“很熟悉”,同时却有34.6%的受访者回答“没听说过”。在最近一年里,88.9%的失业女性没有参加过任何就业培训。 性别歧视不是失业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数失业女性看来,性别歧视并不是她们再就业的一大障碍,60.2%的被访者“没有”遇到性别歧视,25.8%回答“不太明显”,只有13.9%回答“有”。 报告认为,微观层面上,个人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和就业期望成为女性失业及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