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叫一掷千金吗?那你就去求职吧。
案例一 我来回奔波在求职路上 口述:胡凯 成本:约5500元 我在西安读的大学,但我是南京人,刚毕业时想回到南京找一份工作。等回到南京后我才发现,想留在南京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包括外地在南京读书的学生和在外地读书的南京籍学生,都想在南京谋得一席之地。 但南京的工作机会却不如上海、广州多。因此我在南京家里呆了两个月,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又不愿去小地方谋职,只好将目光又瞄准了上海。 去上海之前,家里给了我一笔“求职经费”2500元。我怀揣着这笔钱踏上了去上海的求职之路。 到上海后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来,每晚是60元钱。参加了几次人才集市后,30份简历投出去了20份。为了进一家外企,我还特意花500多块钱买了个电子辞典。 就这样在上海呆了半个月,总共面试了6次,工作还是没有头绪,而钱却花得只剩下回程的路费了。不得已,我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南京后,有个在广州的同学偶然对我说起广州的工作比较好找。他学的是摄影,在一家媒体工作,现在每月的收入有四五千元。我动心了,想想我的条件不比他差,应该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于是我又向父母要了3000块钱直奔广州。 到了广州后,我住进了同学的宿舍,这省下了不少住宿费,但日常开销还是不能省。跟在上海差不多,一天怎么要花三四十块钱。同学建议我买身西装,这样让人看起来会更成熟些,于是我在服装上又花了500块钱。 投出去十多份简历,却只得到3次面试机会,想不到这里的竞争竟然比老家还厉害。 我在广州呆了3个月,其间去一家单位试用了不到一个月,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做下去,结果连工资也没有拿到。 说来很富有喜剧性,现在我找到的这份工作,是在南京参加的第一个招聘会上找的一家公司。从公司通知面试到正式上班,我几乎没付出成本。 我觉得找工作千万不能盲目地到处奔波,去外省虽然可能会碰到好的机会,但相对来说,成本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果再让我选择去外省找工作,我会先瞄准一家单位,将简历投过去,有意向了再过去面试,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似地乱飞。 自我包装不可少 口述:杨永生 成本:约5000元 我是2003年毕业的。去年的就业形势虽然比今年要好些,但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我的目标很明确:南京市内的工作,外企或者国内大型企业。因为我学的是对外贸易,而且老家在淮安,因此不想去外地找工作,想在南京找一个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单位。 我和别人合租了一处房子,租金每月每人平摊500元。为了联系方便,我狠狠心向家里要了钱买了一个手机,花去了1200元;又做了20份5块钱一份的简历。那时每周有3次人才集市,进一次人才市场要2元。一天算下来,这些花费加上吃饭、喝水、手机费等起码要20元。 其实在这方面我还真没仔细算过,反正那段时间花钱就像流水似的,只有出,没有进。第一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却花了将近800块钱,还不包括房租在内。 有一次,我到一家著名企业去面试。当我走进气派的办公大楼时,我在墙上的一面大镜子里看到了衣服寒酸、蓬头垢面的自己。随后,一位妆扮精致的小姐将我带到人事经理面前,在她们有些居高临下的问话中,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就没了,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就逃出了那座气派的办公大楼。 后来我狠下心置办了全身的行头,从头到脚,以及做头发共投入了将近1000块。而且在重要的面试中,我坚持要打的前往。 终于我找到了现在这份外企的工作。算起来在4个多月的求职过程中,我总共花了将近5000多块。 建议 如何少花钱求得满意职位 1.去面试前,先设计好合理路线和时间,并事先打电话确定该单位人事主管是否有空。可提前1小时出门,坐公交车前往。如果到外地找工作更应先发送简历,对方有了意向后再去面试。 2.联合别人一起制作简历。据调查,求职者花在个人资料复印上的费用超过总费用的1/5,与其他人联合大批量复印简历,自然与商家讨价还价的空间就比较大。 3.提高命中率。应聘中,要察颜观色,如主考人员对你兴趣不大,应懂得及时放弃,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有把握的公司上。 4.网络求职。悄然兴起的网络职介,以信息量大,发送个人信息成本低,以及职位针对性强而受到普遍欢迎。网络求职可以少去舟车劳顿,而且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找到工作。
摘自《青年参考》(r-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