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记者”这一称谓从19世纪出现以来,已经有100多年了。当年肩负着追求真相、启蒙公众重任的记者,现在在公众的心目中地位如何呢? 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共有560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调查中,9%的公众十分渴望也能成为一名记者。在这部分公众看来,记者就是荣耀、诚实、道德、良知和正义的象征,自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在报社工作的林女士说,很多百姓遇到困难或冤情的时候,找记者的甚至比找有关主管部门的还多。其实记者不是官员,也不是法官,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他们是通过自己笔下的一篇篇报道来为老百姓“**”的。 很多人在考虑这一职业角色时,更看重的是记者的职业便利。调查中,有41%的公众认为,记者职业本身没什么,但是可以结识许多关系,对未来发展有利。王先生干记者这行已有5年多了,他的体会是“记者这个职业提供了一个让你更多了解社会、人情、世事的机会”。他坦诚地告诉笔者,自己以后无论是下海经商还是弃笔从政,都不愁理不清门路了。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少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低劣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了记者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5%的公众将自己不选择做记者的原因归结为“记者门槛太低,良莠不齐”。陈女士在北京某大学国际合作部工作,经常有机会接触到记者。她说每次开新闻发布会都少不了给记者打点一番。“要是招待不周,要么不报道,要么就不给你好好报道。” 做记者累,这是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在调查中,“干记者这一行整天东跑西颠,太累了”和“年轻时做做还可以,岁数大了,就该考虑其他发展了”的选项分别得到了4%和16%的公众支持。《中国少年报》小记者周川在访问香港时,就亲历了香港文汇报记者一天的工作:白天在外面采访,收集相关资料,正常情况下午三四点回到报社,最晚五六点回来。一回到报社,连喘气都顾不上,马上趴在办公桌上赶稿子,一写就要几小时,再晚也要赶出来。而且,每一篇稿子都要经过编辑审核后才能登报。 24岁的赵先生在电视台做了两年记者,谈起自己的工作,他说:“媒体的工作好是好,工资也不低,但是太忙了,压力也挺大的。怎样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不被市场淘汰,这些问题经常在脑子里打转。我感觉干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到30岁了还当不上编辑,人家不撵你走,你自己也得走了。” 调查还显示,除了7%的公众表示有些犹豫、不清楚外,18%的公众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记者职业。近年有句流行的俗语说“防火也要防记者”,这种对记者的既敬又怕的心理,加深了记者职业的神秘感。而记者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暗。在职业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记者若不恪守行业的道德准则、严格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怕离无冕之王的光环会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