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我最爱的美剧是哪一部,不是《老友记》,不是《欲望都市》,永远都是《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当年的上海,不但静安闸北没有合并,连黄浦和南市都没合并。有一个台,叫上海教育电视台。除了放一些“长城长啊长,他妈的真长”的特级教师教作文段子,最让人期盼的就是这部剧——《成长的烦恼》。吃晚饭前瞄一集,吃完饭后再瞄一集,年年播年年放,有一年每晚连放三集,功课都不让人做了。 我深情地爱这部剧,Seaver夫妇,老大Mike,老二Carol,老三Ben,最小的Chrissy。这家人犹如在我身边真实生活过。挑几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什么是有血有肉的电视剧。 什么是聪明的娃? 美国的名校你最早知道的是哪所?哈佛?耶鲁?斯坦福?在我的记忆里,美国最牛的学校叫哥伦比亚,因为天才Carol最后去的是哥伦比亚啊!戴副眼镜,会四国语言,全A生,写的论文被弟弟直接拿去卖钱,高中毕业打工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经理。很多年后,当我知道有个词叫“学霸”,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Carol。 有一集,弟弟Ben要卖掉自己的旧自行车。Ben想卖十块钱,可是班里的小朋友都没那么多钱,没人买。他愁死了,于是找到了姐姐Carol。Carol说:那有什么难的?你去你们班卖**,1张**卖1块钱,奖品是这个车。你们班小朋友肯定愿意拿1块钱来换这辆车,这样你就能把这辆车卖出20几块钱来。当时还在读中学的我,被这个想法深深震撼了。忽然意识到,思维方式,就是天才和凡人最大的差距。 但聪明的娃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更容易为一个问题纠结:我到底是谁?真正的“我”和我身上的这些标签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一集,Carol和Mike斗嘴,Mike说,不要以为你真的那么厉害。你拿全A,是因为老师看到你的名字就习惯给你A了。Carol赌气,为了证明自己的A全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回来的,于是故意不复习,考试时候乱写。结果,老师果然还是给了她一个A。 90年代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标签”,什么叫“刻板印象”。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标签,每个人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都在试图挑战这个标签。比如,我最近认识几个麦肯锡女神,她们会问:我的成功是真的因为我这个人么?还是因为我是麦肯锡的?还是因为我是某名校毕业的?富二代官二代也会问:我到底是谁谁谁的儿子,还是我自己?这个问题Carol早就问过了。 Carol自暴自弃了一段时间,但在那一集的最后,她又回到了以往学霸的生活。她终于明白,这些标签也是她的一部分,她并不应该为了反抗这些标签而做自己本性不愿意做的事情。她就是学霸Carol。 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念书?为什么要做个好人? 跟妹妹Carol不同,老大Mike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坏孩子”。考试时候在答题卡上画裸女,把校长的屁股卡在马桶里,对着女孩子吹口哨,跟博纳勾肩搭背一天到晚想坏主意。但其实,Mike有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 有两集是Mike毕业后,回学校当代课老师(真是我最爱的两集)。作为一个前混混学生,现在要去教一个混混班,其中过程太精彩。Mike经典语录:“你一个鼻孔里能插两支铅笔是么?告诉你我一个鼻孔可以插四支。”“不要想在我背后扔水球,这个是我发明的。”“你们女生都有答案,别以为我不知道。”所以之后流行的什么麻辣教师,那都是Mike玩剩下的。 但这时候小李演的Luke同学出现了。他问Mike一个问题:你说物体掉落的速度是一样的,一根羽毛和一块石头,怎么可能掉下去的速度是一样的呢?学渣Mike老师懵了,他根本没有想过还有人拿书上说的东西当真。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为了拿全A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再全部都还给老师么?Mike自己念书的时候以为是这样的。他嘲笑妹妹是书呆子,甚至还为自己不学无术自豪。但因为Luke的一个问题,他忽然明白:原来学习,是真的为了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与兴趣。他开始重头看物理书,开始做实验,在实验之后和Luke击掌庆祝。 他为了帮助一个流浪汉,放弃买新车而改买了一辆破车;他虽然一直嘲笑奚落Carol,但在Carol遭遇挫折时,给妹妹最宽厚的肩膀。印象最深的,是某一集Mike和朋友们一起参加派对,有人在厕所**。**是一件“时髦而有面子”的事情,不跟着吸,会被同伴嘲笑是软蛋,会被排挤。在那一集,我第一次知道“同伴压力”这个词。但Mike最终拒绝了,他勇敢地说:“不。”他就是痞子君子Mike。 成长是一件太残忍的事情 电视剧开播的时候,Ben还是一个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小男生。和哥哥姐姐比起来,他成长中的烦恼,更原始和直接。 有一集里,Ben遇到了校园欺凌。有一个大块头男生,看Ben不顺眼,经常捉弄他打他,小Ben对每天去学校害怕得不知所措。更可怕的是,在暑假前,大块头男生威胁Ben:你听好了,小子,等开学的时候,你到这个教室里来,我要打你!Ben吓坏了。他不敢再去学校,他想找父母Mike来帮他解决。最后,在父亲的教导下,他终于鼓起勇气面对面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当他打开教室门的时候,忽然发觉,经过一个暑假,他已经长得比那个“大块头”还高了,“大块头”吓得夺门而逃。 又一集,Ben让爸爸带他去看自己最喜欢的歌星的演唱会。不知怎么的,他们就混到了后台,正好遇到记者在采访那个歌星。Ben带着大海报,高兴地去问歌星:“我能要一个您的签名么?”歌星特别和蔼可亲:“当然可以。”然后搂着小歌迷在记者的闪光灯下拍了好多照片,最后再感谢了Ben的支持。本来是个快乐的结尾,可是Ben走到一半发觉落了外套在歌星的房间,于是走回去拿。只听房间内的歌星对乐队成员在说:“那个小笨蛋,还说喜欢我。” Ben呆住了,他想象不到自己的偶像竟然是这样的人,他想象不到原来偶像对他的和蔼只是在记者镜头前做做样子。人性怎么可以这么丑恶?回到家,Ben就撕掉了墙上所有偶像的海报。他气鼓鼓说:我以后再也不听他的歌了!但爸爸对他说:你喜欢的是他的歌。他是一个混蛋,但他的歌和他的人品并没有直接关系。你还可以继续听他的歌,如果你真喜欢的话,只是你不用再把他当偶像。 最后一个关于Ben的故事,是有一集Ben去做手术。他实在太害怕了,所以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逃出了医院。可是回到家,他突然发觉家里出现了另一个小男孩,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围着那个小男孩叫Ben,歌颂他的勇敢。Ben大喊:“他不是Ben,我才是!”可是没有人能听到他,没有人能看到他。只有那个假的Ben暗暗对他说:“你逃走了,我就代替了你的位置!”是的,《爱情公寓》的观众们,吕子乔盗梦空间那集抄的就是这个。让我遥对抄袭的那个编剧挥手:“你也觉得这集编得很棒吧,所以念念不忘到现在?” 小时候这集对我有种神奇的诱惑力。看得时候觉得很恐惧,又觉得很吸引人。长大以后才明白,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就是突然之间,就找不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永远在担心自己表现得是不是不够好,我们永远会担心失去别人的爱。 好爸爸都长得跟Seaver医生一样 心理咨询师这两年是很火,但在上个世界90年代,心理咨询大概在国人印象里还跟看精神病差不多。但Seaver医生,这个在家里诊所上班的抠门爸爸,让我很早就熟悉了这个行业。 Seaver医生是个好爸爸,他真正懂得什么是尊重孩子。有一集,Seaver医生和大儿子Mike一起去看体育比赛。他们父子的感情很好,可以像哥们一样交心,于是勾肩搭背进入体育场。但到了体育场,Mike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同学。Mike的哥们都嘲笑他:“你怎么还跟你老爸一起来看比赛?”十几岁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规则——老爸不就是应该老古板不讲道理,儿子不就应该离经叛道对老头子万分不屑的么?Mike面子没有地方放了,他怎么能在狐朋狗友面前表现出“乖宝宝”的形象?于是当着朋友的面开始对老爸冷嘲热讽。 这时候,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你或许愤怒,儿子怎么能对自己这么不敬?你或许还可以义正词严:你为什么要随波逐流,别人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交的什么狐朋狗友,以后通通不许往来!在一样家长看来,这些大道理,当然比自己儿子在同学面前的面子重要。但Seaver医生不是一样的家长。 他问Mike:你不喜欢跟我一起来看球赛么?Mike说:不是的,爸爸,但我不想让朋友们看不起。于是Seaver医生开始配合演戏,他演了一个古板严苛的老爸,让儿子在朋友面前成为酷酷的青春期叛逆孩子。等儿子同学们走后,父子俩默契地碰了一下拳头。我相信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儿子一定会记得这个画面,很久很久。 Seaver医生也做义工。他给出入监狱的问题青年做心理辅导,希望帮助这些孩子回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觉他辅导的那个问题青年跟女儿Carol变成了朋友。他顿时陷入了天人斗争:一方面,从自己的角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社会重新接受这样的孩子,努力证明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被歧视。但另一方面,一旦真的遇到了自己的女儿疑似和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他立刻发觉自己心中竖起了高高的歧视之墙。某一天,当他知道自己辅导的孩子又和Carol在咖啡厅讨论问题,当他知道发生了枪击案,他不顾一切地冲到咖啡厅打翻了那个孩子——离我女儿远一点! 我进大学后,有段时间也去做志愿者,做义工。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到底是在扮演一个“好心人”的角色,还是真的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弱势群体?我想到了Seaver医生。人生中的有一些问题,哪怕你已经成人,哪怕你是心理专家,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真诚地作答。 一晃,就写了那么多。谨以此文献给我同时代的同学们。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喜剧,要叫“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现在渐渐步入人生的中年,才明白,成长中永远有许多痛苦,有许多烦恼,但我们都要笑着面对。As long as we have each other。只要和爱的人们在一起。 来源:虎皮妈的夜航船(ID:hupi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