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脾虚和疳积,是很多家长问的问题,原来大家对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孩子脾虚、积食、疳积这些术语并不是很清晰。那今天就来简单说一说究竟怎么区分。发觉孩子有相应的情况,又该怎么应对。 脾虚、积食、疳积简单的说,脾虚 容易导致孩子积食 ,积食严重会产生疳积 ,疳积就是西医说的消化不良。 脾虚、积食、疳积的孩子,都不爱吃饭,胃纳差。 他们互为因果,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独立存在。 孩子脾常不足,天生脾的功能就比较虚弱,容易积食,积食是孩子养不好、反复生病的主要原因,积食到一定程度变成疳积就很严重了,需要问诊治疗。 什么是脾虚?脾虚 主要表现在消化吸收代谢能力的不足。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食欲不振,食而不化。孩子不爱吃,吃了也消化不了。 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的饮食损伤,是孩子脾虚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说孩子最典型的体质特点就是“脾常不足”,脾的功能本来就比较弱,孩子生下来之后,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一旦乳食压力过大,脾胃受损,就会出现脾虚。孩子脾的功能天生就是弱的,脾虚的孩子就是弱上加弱,就会出现消化能力差,动不动就积食的情况。 脾虚,消化不了食物,就容易生湿。所以家长要留意,这些孩子脾虚的几率是比较大的:湿疹、鹅口疮、手脚潮湿等,甚至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 什么是积食?积食 或者食积,就是中医讲的“积滞”。积滞就是积聚滞留,简单理解就是:食物在脾胃消化不了,积聚滞留在消化系统。西医的说法叫慢性消化功能紊乱。 积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儿喂养不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家长逼着吃、追着喂,给孩子吃太多,或者孩子不知道节制,自己吃多了。 积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我们经常说的孩子有口气、晚上睡不好、大便不正常、舌苔厚腻,这些都是积食的表现。 脾虚的孩子容易积食,积食由于给脾胃带来压力,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造成脾虚。严重的积食就会变成疳积。 什么是疳积?疳积 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简单理解就是积食很严重了,变成疳积。疳积的孩子身体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已经影响了生长发育。西医的说法是儿童营养障碍性疾病,就是通常说的消化不良,包括多种能量、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的缺乏。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之说的意思就是:久积成疳,积食久了导致疳证的产生,而积食主要原因就是饮食喂养不当。 家长怎么初步判断孩子有没有得疳积呢? 根据严重程度,主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个阶段。 疳气: 孩子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 疳积: 形体消瘦明显,孩子的肚子大,甚至看到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老是掉头发。脾气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有时候又很胆小怯懦。有时候会揉眼睛、挖鼻子或者吃指甲。 干疳: 孩子极度消瘦,皮包骨头,看起来像个小老头,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孩子干疳需要马上就医治疗。 脾虚、积滞、疳积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孩子脾虚、积滞、疳积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长的责任。 这些情况通常出现在6岁以下的孩子,主要形成的阶段在0-3岁。其中关键时点在婴儿期、6个月后添加辅食、还有1岁后之后过度到正常饮食这三个阶段。这些阶段就是靠家长的喂养方法是否合理和科学。 喂养过多,饮食受伤。 《医学正传》上讲:“父母不能调摄,唯务姑息舔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餐暮食,渐成积滞胶固......而诸疳之证作矣。”简单地说就是给孩子吃得太好、太多了。脾胃受伤就影响消化吸收,生化乏源,累及肝肾。中医讲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肝主生机,肝受伤生机就不足,肾是原动力,疳积时间长就伤肾,肾虚原动力就不足,长期积食、疳积,后果是很严重的。 用药不当,病后调护亦不当。 太轻易就使用抗病毒、抗生素等攻伐很猛的药物。这些虎狼之药是孩子们脾胃的原子弹,杀伤力强。使用一次对肠道菌群的伤害往往比疾病本身要大得多。用药之后家长喂养不当,过急的增加营养,进一步造成脾胃的饮食受伤,开始了损伤脾胃的恶性循环。 脾虚、积滞、疳积的解决方法要解决孩子脾虚、积滞、疳积,就是及时消食导滞。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积食,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脾胃的顾护,一周给孩子喝一两天素粥,比如山楂山药甜粥、谷芽小米粥,给孩子清清肠胃,是很好的调护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