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 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习惯、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 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成功。 1 父母的责任 父母应尽早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服务,但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不像职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父母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是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难、做家长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慨。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育儿焦虑。 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险。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花样很多。过去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 络成瘾、手机依赖、性安全、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 家长的教育 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 “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 育儿焦虑。管多了怕孩子烦,管少了怕孩子走错路。 2 好父母要有好原则 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正确地影响孩子呢?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家长要 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跟孩子一起变。每位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接纳新生命的到来,陪伴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出错, 但要及时改正。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与他成为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孩子到了少年时期,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独自处理事情、思考问题。 父母要有洞察力,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看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有效地沟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父母要懂得,好的 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中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中国父母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都 是正确的,可并不一定有效。当父母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是否把头扭到一边,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永远正确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 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的意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为什么要关门?因为在家里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 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遇到的困扰告诉父 母,最可能的原因是:父母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受到了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要知道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请看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杨宏从小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10岁才到城里和父母团圆。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几年 下来,杨宏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辄发脾气、摔东西。由于过分宠爱,父母对杨宏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不是忍气吞声,就是视而不见。 他们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孩子逐渐沾染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后来杨宏成了网吧的常客,由于时常逃 课,中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父母就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高中。此后,杨宏变本加厉,上网几乎成了他的专业,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父母见劝说无效,就用上二楼他们惯用的“杀手锏”。母亲说:“你要去上学,妈妈就给你买一台戴尔手提笔记本电脑,咱家的电脑也该换了。”杨宏喜出望外:“你把电脑买来,我明天就去上 学。”上个两个星期,他又辍学了。杨宏在家疯玩电脑,一玩就是10多个小时。吃饭时,母亲把饭端来催促他吃,杨宏玩到兴头上,呵斥到:“讨厌!你给我滚 开!”玩到夜里两点多,杨宏饿了,就敲母亲的门:“起来给我做饭!”睡眼惺忪的母亲也毫无怨言。 更为离奇的是,为了不影响上网,杨宏解大小便从来不出电脑房,大便解到报纸上,再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小便就解到瓶子里……。杨宏每次提出无理要求,父母稍有犹豫,他就来一句“小气鬼”“吝 啬鬼”,然后把门一摔就出去了。儿子一出走,父母就坐不住了,几经周折找回儿子后,又是亲昵,又是道歉,又是安抚,满足儿子的要求后才算了事。儿子也摸准 了父母的脉搏,要挟父母屡屡成功。 后来,杨宏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玩腻了,开始浏览*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后因强*罪被判刑。杨宏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害了他。父母不仅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会产生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人,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 3 好父母要有好技巧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的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样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是否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 够开始学习。 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 他们伸出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 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孩子“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孩子所有 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这个时候,最怕的是一些 家长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在孩子面前扮演管教者的角色。成长中的孩子最讨厌的是自己交朋友、报志愿,甚至穿什么衣服家长都要管。长期的压制要么让孩子将暴力 外化到别人身上,要么让孩子什么都怕。 还有些家长有“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其实,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 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 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而且当父母牺牲自己的一切时,肯定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孩子也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独立、有主见、宽容、能够理解他人,父母也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你称得上是一个“好”父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