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如果你这样“鼓励”孩子,请停下!

举报/反馈

这天上午,我带着心心去打疫苗。2岁之后,疫苗就少了很多,心心早已忘记打针的感受,加之近期看的《巧虎》里谈到打针的内容,心心反而对此期待满满。

挂号,排队,一系列手续办妥后,我和心心坐在了医生面前。我把她的衣服打开,露出肉肉的小胳膊,她看着医生摇着药剂,再把药剂吸上针管,我能感受到她那一丝丝的紧张,她看着细长的针头不停地问我:“这是什么呢?阿姨在干什么?”我一一回答她并告诉她:“心心,打针会有一些疼,但是很快就会好。”

接下来,涂碘伏和酒精,当医生一针扎下去的时候,我的心也随之一紧。

我看到心心的表情有些复杂,她一定觉得这并没有《巧虎》中看到的如此轻松。拔出针,我见她有点想哭的迹象,我习惯性“鼓励”的话语到了嘴边,想说:“心心打针都没有哭,真是勇敢!”,可一刹那,我觉察到,我似乎在害怕什么,又在控制着什么。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坦然接纳她的“负面情绪”?于是我硬生生地吞下这句话,抱着她问道:“心心,怎么样?打针是有一些疼吧?”

这句话仿佛戳中她的内心,打开她情绪的阀门,她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掉下来。

我在一边陪伴着她。这时两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她俩刚一直在接种室的玻璃外看着心心打针,她们惊喜地发觉心心,围住她,大声喊:“就是她!就是她!这个小妹妹好勇敢,打针都没有哭!”

心心忙抹去刚掉下来的眼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速度之快让我忍俊不禁。看着两个热情的小姐姐,心心马上转移话题,指着墙上的贴纸,告诉姐姐:“你看,这是大象!”

这举动再一次向我证实了,当我们给孩子不恰当地鼓励时,孩子就会藏起自我,去满足他人的期待。

如果你这样“鼓励”孩子,请停下!

当然,也有些时候孩子会在这种变相鼓励的压力之下走向另一个方向。

那天,我和心心在公园里玩,见到一个4,5岁左右的小男孩哆哆嗦嗦地踩着石头过河。河对面的家长不断地“鼓励”孩子:“非常棒!马上就过来了,我就知道我儿子可以的!加油!踩这边!”河水不算浅,石头大小不一,距离间隔得还有些远,我看见男孩的头上已渗出了汗水,神情紧张,似乎每一步都要鼓起巨大的勇气。

终于,在“众望”之下,他走到了对岸。只见他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丝毫没有战胜困难之后的骄傲与喜悦。男孩的妈妈重复着:“我儿子真棒!”,爸爸这时提议:“再来一遍怎样?小男子汉!”

孩子索然无味地摇摇头,不想再尝试,他一个人朝着草地那边走去。父母见小男孩提不起任何兴趣的状态,有些发蒙,不知道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或许在小男孩心里,他知道自己并不像父母想的那么棒,他并不勇敢,他会害怕,他也不能确保下一次他会如这般幸运顺利过河,万一落入河里,父母会不会失望呢?为避免这样的失望,那还是不要尝试了吧。

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现在的父母太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我们频繁地使用“鼓励”,把它当做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却不知,这些不顾孩子感受,言过其实的鼓励暗藏着我们变相的控制,隐约中透露着我们想要孩子做得更好的期待,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接纳、不信任,所以,它非但不能激起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反而拉开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给他造成压力,让他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所以,这些“鼓励”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鼓励。真正的鼓励让孩子自信,并促进他对自我的评价。

它是孩子做的不够好时,我们轻声并坚定的那句:“你尽了力。”

它是孩子在帮忙做家务后,我们真诚地感激:“谢谢你的帮助!”

它是孩子取得成绩后,我们由衷的认可:“这个分数反映了你最近辛勤的努力”

它或许仅仅是一句对孩子自我评价的引导:“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

这样的鼓励是单纯的表达,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欣赏,也只有这样的鼓励才能促使孩子内心力量的增长。

上一篇:如何应对宝宝多说话爱说话?

下一篇:鲜莴笋是用十余种农药“泡”出来的?纯属谣言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孩子回家说在外面被打了该怎么办

10种溺爱育儿雷区你别踩

电台 | 轻微触电怎么办?

“熊孩子”?是“放养”还是“坑

推荐阅读

逢黑必补,变着花样吃黑色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

宝宝的第一口辅食是什么?米粉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