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孩子首先要了解和关注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这也就是本期节目要和大家分享的,关于默娜舒尔博士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所讲的,“我能解决问题法”要迈出的第一步,教会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看法”。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感发展过程。 正常来讲,4岁左右的孩子就应该能辨明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例如对自己喜欢看电视,自己的感受是喜爱,而爸妈却感到担心,常常控制着不让自己看电视; 而在8岁左右时,孩子在情感方面就应该有个飞跃,能够了解对一件事人们可能会有相互矛盾复杂的感受,例如当一个孩子面对奶奶去世时会感到非常难过,但因为这几年看到奶奶伤病缠身,又觉得奶奶可以不再受罪也是件好事,虽然对奶奶去世这件事有着矛盾的情绪,但这些对孩子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可以此为参考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这样发展过程。 其次,了解一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情感发展存在的误区。 中国家长因为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男孩子过多的情感表达,会显得很娘,所以在此方面会抑制男孩子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误区,现如今很多男孩不会表达爱意,找不到女朋友;不会表达情感,导致婚姻破裂;更有甚者因为情感积压太多,而导致选择用自杀来解决一切的人越来越低龄化。 因此,表达情感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情商高的表现,情绪隐藏太多就会变成一颗颗地雷,你不清楚它什么时候会引爆。 最后,需要了解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具体方法: 第一,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 对于性格较为开朗的孩子来说,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很放松,因此父母可以选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相对平等的状态下,比如吃饭,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缓和孩子白天的紧张情绪,并且通过家人的反馈能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不同。 而对于一些较为内向的孩子而言,向多个家人表述自己的感受反而会让他们紧张,这种情况父母要做的是其中一个人在合适的时间与孩子好好谈谈。 将“谈出自己的感受”这项活动作为孩子会运用语言开始的必备课,相信会让孩子们在情感发展上有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先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再让孩子将感受推及他人。 我们拿“高兴”这个感受词举个例子,父母可以让孩子先描述“三件让你感到高兴的事”,在孩子描述以后,父母可以接着问“什么可以让妈妈觉得高兴呢?”,还可以问“什么事情可以让妈妈和爸爸都觉得高兴呢?” 通常对年龄小的孩子,这个问题的难度适中,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问一些更难一点的,例如看到隔壁小朋友放学回家,满脸高兴,过了一会,他奶奶也高兴地笑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孩子可能会回答,是因为小朋友考试考了100分。这些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阿,合理即可。当“高兴”这个词练完后,可以换成其他的情绪词来练习。 通过以上的讲解,相信大家对“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要知道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光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父母还可以从这种讨论中获得与孩子相处时没有注意的细节。 比如,父母问孩子:“什么时候爸爸让你感到伤心啊” 孩子的回答可能就会令父母感到震惊,“当爸爸说‘我都是为你好’时”。 因为此前父母可能都不会注意,在孩子调皮时受到教训时,他们自己就经常会说,“我都是为你好”。 由此,看来这的确是个让人发觉惊喜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