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演员徐婷因为淋巴癌去世的故事,这几天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旋。我也是才知道,她是我的安徽老乡,还有人托我的叔叔给她看过病,叔叔当时看的时候,就说“人快不行了”。 她才26岁,是个曾经存在过的、生动鲜活的女孩子,可是她的生活却比同龄女孩都要苦难艰辛得多。 当她得知患癌的消息之后,居然有一丝的轻松,说“感觉我要解脱了”。 “26年来我犹如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从带着300元钱北漂开始,五年来拼命拍戏挣钱,给弟弟交学费、交房租、替父母还债、买房,拍戏的钱全给家里,自己从来舍不得花……” 她会得淋巴癌也是有着一条悲伤的导火索的。她22岁就给家里挣了几十万,26岁不到就用所有积蓄给家里买房,兴高采烈地住进新房后,全家都出现了甲醛中毒,只有她被诊断为淋巴癌。 她在后来跟别人的聊天中说:“我挺开心的,因为又救了全家,不然他们还住新房子里呢。” 这个女孩心心念念的,都是她的家庭。他们一家姐妹六个,父母直到生下老七弟弟,才按下了造人的停止键。不堪生活重负的一家人,还不得不把其中两个女儿送到别人家寄养。 而排行老三的徐婷工作以后,把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都全部奉送给了她的爸妈,姐妹和唯一的弟弟。即便她这些点点滴滴的输送,是自己搏命换回来的。 她在微博上写:“其实我希望实现的个人价值很简单,就是父母为我感到骄傲自豪!” 这句话似乎可以点透徐婷这26年光阴从没有为自己而活的生命,想想有多少不被爱的女孩,都是带着这样不自知的铰链为得到父母的爱而活着? 1、谁要我是一个女孩呢? 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真人版樊胜美式的女孩,被家庭榨干而心甘情愿的,真不少见。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如此。她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姐姐和一个弟弟。工作有几年了,每个月都不忘给家里打钱。 自己还用着大学很旧的手机不舍得换,却可以转身给弟弟买一台苹果。父母用她的积蓄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写着父母和弟弟的名字,也只是打个电话通知需要她还贷。 “你居然不生气?”我当时非常恼火。 朋友却只是淡淡地说:“姐姐已经嫁出去了,弟弟还在上学,我还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她休息日从来不出去玩,只会在租来的屋子里看看小说和电影,因为一出门就要花钱。 后来她租了一个带院子的一楼,开心的不得了,因为可以种菜不用花钱买菜了。她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家,却不敢谈恋爱,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终生大事要由父母安排。 她对自己过着这样的生活有个自认合理的解释:“谁要我是一个女孩呢?” 我相信她的父母在她的成长生涯,早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女孩永远低人一等的观念,让她即便躲在角落里,也没有办法认同自己的性别,甘愿为不平等的待遇埋单。 这样的女孩,潜意识里不被爱的感觉,让她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她的不安全感裹挟着她,寄希望于自己的价值能在家庭里发光发热,哪怕拼死拼活,哪怕粉身碎骨,只求能换得父母对她一个充满爱的微笑。 她会感觉自己是存在的,是活着的,是被看见的。她不断地表达对父母的忠诚,甚至会享受这样一个被攫取被压榨的过程。 像徐婷这样能带着心甘情愿的心态,硬扛着每天泣血般的生活,却百分百为家人的病态奋斗,也是如此心理吧。 一个个悲凉如水故事的发生,到底怪谁呢? 2、生女儿成为了一种诅咒 假如徐婷还活着,她有一天会遇到她爱的人走进婚姻;我的这位朋友,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她们都会成为母亲,可是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她们一定会企盼自己生的是儿子,而不是女儿。 因为女儿意味着卑微的起点,苦难的开始。 如果用更残忍更自私的说法——女儿终归是别人家的人,儿子才是自己家的。 上一次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就遇到这样一个准妈妈。她说算好了日子,要9月19日去剖腹产。 众人问她怀的男孩还是女孩,她笃定地回答:“必须是男孩啊,我自己也预感是男孩。” 有业主开玩笑说:“如果生下来是女孩怎么办?”她发了生气的表情说:“你这乌鸦嘴,能不能说点好话?”她把这种疑问视为一种诅咒。 有其他业主看不下去了,跳出来说:“这个东西可是说不准的,如果真是女孩,你也得认命啊!” 准妈妈一定在手机屏幕前气炸了,甚至都骂起人来:“我都说我必须生儿子了,你们是不是听不懂人话?谁还说我生女儿的,我咒你们全生女儿!” 有人弱弱地问了一句:“亲,你是不是潮汕地区的人?”准妈妈扔了两个字“不是”便再没有出现过了。 我知道,广东潮汕地区对儿子的偏执是全国闻名的。家里生了女儿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生了儿子才会敲锣打鼓高调办喜事。 怀孕的准妈妈遇到三姑六婆,都是被握着手祝福“一定是个儿子啊”“一定啊”,那真诚的眼神已然预示着生女儿的各种不幸。 3、有的父母,一辈子都不懂得爱女儿 更不用说那些为了生一个儿子*产数次的妈妈,为了求子秘方什么苦都愿意吃的妈妈,为了能在婆家抬头一年生一个直到生到儿子才停歇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首先是不爱自己的,她内心爱的匮乏决定了她也不会爱自己的女儿。 我的一个表妹刚刚毕业,却被妈妈要求出钱给她的亲哥哥买车。其实她的哥哥已经工作好几年了,还没给过家里一分钱。而表妹为了满足自己的父母,只好去向同学借钱。 才刚毕业的表妹,已经莫名背上一身债,还经常被妈妈质问她还有多少钱……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父母当年为女儿的付出似乎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索取,又一代“重男轻女”的畸形观在被榨取的女儿心灵深处得到了传承。 这些女孩们,任劳任怨地为家庭默默付出着,走不出噩梦般的窠臼。因为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爱和认同,得不到的,永远在沉沦。 可是生为女人真的这么不堪吗? 生命的孕育要靠女人的身体,生命的成长要靠女人的母爱,一个家的一半要靠女人的支撑,社会的一半财富也要靠女人来创造,为什么女人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平等? 或许上一代的父母,因为迂腐的观念,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爱自己的女儿,我们改变不了他们,唯一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有爱父母,也有不爱的自由;我们有原谅父母,也有永不原谅的自由。 只要记得,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更要好好爱自己。这种爱,才能够给我们和我们的女儿,提供生命永恒的活力和光亮。 来源: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