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小屁孩的时候,爸爸、妈妈、老师都会教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以至于笔者在给学龄前的熊孩子们上课,当讲到安全防范相关课题的时候,我也不自觉地跟他们说“别人给的东西,爸爸妈妈不同意,不要拿”,或许这样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每次遇到别人给自己东西,但凡有家长在身边,都会下意识地看看大人的脸色,直到他们同意才“小心翼翼”地接过。 这样的场景过年的时候最容易看到,大人给孩子们红包,孩子们面对红包一脸惊恐,不知是拿还是不拿。孩子们嘴上不停地重复:“不要,不要!”,半推半就,长辈把红包硬塞到孩子的手中,孩子此时内心是奔溃的、尴尬的,因为孩子知道,这时候还没有结束···说时迟那时快,家长从孩子手中抢过硬塞来的红包,和送红包的亲戚“厮打”起来··· “不要,不要!” “这是应该的!” “这怎么可以呢!” “快收起来!” “不行,孩子都会走路了,这么大了不能要红包了!” ······ 就这样,孩子蒙圈了。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就等于欠了别人的情(不考虑安全因素),而且小时候随意拿别人东西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所以,我们习惯性不要别人的东西。 记得那是大学的时候,室友是本地人,所以可以随时回家,室友也会经常去奶奶家改善伙食,让我们几个羡慕嫉妒恨。他每次回家,或者去奶奶家,几乎都能带回很多很多的“战利品”到宿舍。每次大包小包,走进宿舍,那种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 “哈哈,今天又带了很多好吃的回来!而且奶奶还给了一百块钱,简直就是要发财!” 听到这里,那种所谓的“道德感”油然而生,“每次都拿那么多东西带回来,你应该留给奶奶吃,奶奶年纪大了,给的钱不能要···” 室友只说了一句话:“奶奶年纪大了,拿了她高兴,不拿反而难过。” 瞬间感觉三观坍塌重建,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全新的人生态度。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室友的表情,丝毫没有流露出“耍流氓”的气息,我知道他并不是为自己找了个借口。 这件小事,好多年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了,那一刻我会感觉自己的心胸,相比之下要狭隘很多,我才明白有时候接受比拒绝更加大气。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加不认死理,当我看到上高中的侄女面对递来的红包,一脸茫然,不知是接受还是拒绝,然后只是根据固定模式选择拒绝,我会觉得家长们应该在不同的年龄段,给孩子灌输不一样的思路,不要像笔者一样,等到大学才机缘巧合式地了解“接受”的意义。 后来每当面对别人的给予,尤其是面对特定的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部分人除外),因为今天我接受了他,明天我还可以找机会联络,如此一来一回,你来我往。而不是“谢谢,不用了”,从此恩断义绝,相忘于江湖。 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过年的时候,关于红包的“撕巴”,还是必要的,毕竟孩子都会走路了,都能说话了,这么大就不应该要红包了··· 文:八戒哥哥 图片:来源网络 非经允许谢绝转载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慧妈咪的观点和立场) |